第547章 不再發生的魏晉玄學(第2/3頁)

這些書當然也不會進蘭台不算國家藏書,但蔡邕這人當初在董卓之亂前搶東西,比較兼收並蓄,什麽都要,所以把白馬寺的東西也都搶去江州了。

這些東西李素當然不會去看了,按照原本的歷史也不會有人去看。白馬寺的存貨被燒後,要東晉鳩摩羅什的時候才再有那麽全面的梵經東傳,之間這一二百年都是民間殘簡瞎傳抄的,根本不成系統。

所以劉妙研究這些東西,其實已經進入了歷史的深水區,類似於一個“三國志IF劇本”。

李素不由好奇,想知道自己當初的無心插柳,究竟培養出了什麽哲學認識:“哦?願聞其詳?你看出些什麽來了。”

劉妙凝眉思索片刻,組織了一下語言,說:“比如說吧,把那些六道輪回、因果報應、神通恫嚇全部去掉,至少‘欲生苦厄’是真的。

比如桓帝年間、安息僧安世高所譯的《大安般守意經》,雖然只是教人呼吸吐納以求入定清凈之法,裏面那些神通都是假的,但對苦之來源的轉述,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

釋迦之所以覺得苦來源於‘不足’,而且‘苦’是永恒的,因為生而為人,無欲的都死了——不喜歡食,自己就會餓死,不喜歡色,到他這一代就終結。就算這世上沒有成仙,但只要把身死或絕後視為成仙,道理還是通的。

千百代人繁衍下來,還能繁衍的都是有欲的,而且天道定然會讓人欲求不滿,求而不夠。口腹之欲吃得再多再好,習慣了之後還是覺得膏粱精肉不足味,要吃更好的。

色相之欲,如我父皇當年那般,後宮佳麗再多,習慣了之後已經不能讓他有更多滿足——我母後就真不如王美人美貌麽?不是,王美人體態臃腫肥饒,不過是父皇對母後膩了而已。

那些求財的富豪,第一次月入鬥金的時候很幸福,以為錢能生福,但月進鬥金半年之後,就麻木了,得月進兩鬥才稍稍有些喜悅。所以不是錢讓他們幸福,是賺錢的速度越來越快讓他們幸福,就算日進鬥金,只要穩住不加速,最後還是不滿,永無止境。

天要催人奮進,催人繁衍生息,天性就不會讓人一次滿足後就長期滿足。而一旦一個人麻木追求,沒有時間靜下來想,腦子就能一直欺騙他們追求短暫的快樂,唯恐腦子想通了。

因為只要一個人想通了再怎麽努力快樂都是短暫的,你得越來越變本加厲才能保持住快樂度,那你就和修道之人一樣放棄快樂懷疑人生了。”

“停停停——打住。”李素覺得自己腦子有點錯亂,要不是他知道劉妙絕對不是穿越者,他都要懷疑劉妙這是拿著達爾文進化論來解釋“苦”了,讓一個小姑娘抱著一堆被打崩的雜學在山上修行一年多,產生的胡思亂想還真是驚人啊。

不過,總感覺,這個方向倒是沒有什麽害處。

或許,這是一個把“道教”、“佛教”的神怪神通六道輪回都打崩之後,去蕪存菁留下的哲學部分吧,也許可以叫“道學”、“佛學”。

李素並不想幹涉百姓的信仰,但他也知道因為他帶著諸葛亮推崇了科學的發展,那些迷信的東西肯定會受到沖擊,哪怕他什麽都不管,後續自然發展,人們的思想史發展也不會和原來的歷史一模一樣了。

把哲學部分抽取出來,似乎已經是個保留傳統文化有價值部分的最好做法了。

劉妙不知道李素的思想有多混亂,還狠虛心地問:“我說的有什麽不對麽?若是年少見識淺薄,盡管指出來。”

李素艱難地隨口點評鼓勵:“呃……也沒什麽不對,就是下結論快了點。或許可以再多印證一下,別急著下結論。不過你有如此看法,也不奇怪。

喬達摩·悉達多也是王子出身,見慣了食色華服的頂級享樂,再回頭吃吃苦,才知道欲不能永久性解決苦。你也是錦衣玉食入道,首先想到這方面的感悟,很正常。”

李素對這個不是很擅長,就引到劉妙轉移話題。結果劉妙就拿她鉆研最深的安世高的《大安般守意經》其他部分,跟《道德經》印證雜糅著講,讓李素很是頭大。

聽了半天,也只聽懂了《大安般守意經》本意只是一本類似於教人“打坐冥想”的經(“守意”這個詞就是冥想的意思,也就是專注,控制自己的思維被胡思亂想思緒亂飄)

李素雖然對這些東西不感興趣,好歹後世也知道很多矽谷人都在研究半吊子冥想,勉強能插兩句嘴,最後還是劉妙讓他搞懂了。

“要讓大腦空無一物很難,因為你什麽都不想就會有各種胡思亂想湧入你的腦子。所以初學者只能用專注於數自己的呼吸,通過想呼吸來防止腦子想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