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托名司空,實為漢相(第2/3頁)

黃權最近也算受劉備信任,這種溝通工作擔任了好幾次,也知道點內幕。他是見過李素上次給劉備的回奏的,知道李素也不想太跳,要卡“三十歲之前不當丞相”的時間點。

黃權心中舉一反三推而廣之,覺得一旦李素到了三十歲、當了丞相,那恐怕就不是李素一個人的調整那麽簡單了。李素拜相後的一年之內,魯肅、諸葛瑾、法正、顧雍、諸葛亮估計都要跟著漲一波,遞補上來。荀攸鐘繇本來就很高位了,應該沒法挪。

事實上的丞相卻還要領兵在外、同時皇帝對於改革變法方面的大事兒都非聽他不可,鐘繇荀攸說了根本不算,朝廷的議事周期自然免不了一再拉長拖久。

畢竟李素現在沒機會跟劉備當面面談議政、說錯話被質疑就能立刻改口。李素是跟劉備隔著半個月一趟的書信交流在討論國政,一句話說錯追都追不回來,劉備提出疑問的話他至少半個多月後才能追加解釋。

這樣的辦公環境,李素必須慎之又慎。

就好比後世的專利代理人,面對答國知局的OA時,如果是書面回復,肯定要比當面口審想得全面一點,因為你短時間內沒有第二次補充的機會。這還是電郵溝通,都如此慎重,何況是半個月一封的人肉投遞。

“司空和陛下真是不容易啊,但願早點把孫權在江東的地盤全滅了,司空能騰出手回朝,朝政溝通效率也能高些,朝廷不能沒有司空坐鎮啊。”黃權由衷地感慨。

……

黃權在驛館裏剛剛用完晚膳,還沒收拾,忽然外面一陣動靜,他出門去看,原來竟是李素親自和藹親民地來找他談公務,身後還跟著倆幕僚。

黃權連忙迎出去:“司空莫非是商討出應對條陳了?喚在下前去就行,何必親自至此。”

李素搖了搖折扇:“公衡這次可是身負皇命,我親自來陳述也是該的。正好,你這兒還沒收呢,我剛聊完公事,順便在這吃一點。”

李素非常簡樸表率地讓驛館的驛卒補了幾副碗筷。反正黃權桌上還有一道鐵板煎麂排和一道炭烤網油裹香獐腿動都沒動,魚蝦也有兩道沒動,李素和徐庶張松對付著吃兩口足夠了。

黃權看得著實感動:都說李司空奢靡,但人家辦公也是真的認真,奢靡只是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奢靡,忙起來連剩菜都會吃。

李素也不客套,很快進入正題,先提綱挈領把他的態度說了:“陛下所想,都是善政,我原則上每條都支持,不過具體實施,肯定有輕重緩急。我先把總的態度跟公衡說一下,細節麽都寫在秘奏裏了:

對於北線戰事不能速決、援軍不能速至,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我另想辦法克服。今年擴充八萬新軍,這是該的,就指望這些人成軍之後,增強南線兵力,北拒曹操、東滅孫權呢。但是,對於如何擴軍、能不能加速成軍速度、並借此迷惑敵人,我秘奏中另有論述。

其次,對於工商之稅,此法長遠來說肯定要行,但現在有點操之過急了。如今已經四月,往年收稅都是農稅,秋天要完稅,這也沒幾個月了,太過猝然容易激起民間反對。

今年先放出風聲、再權衡以臨時措施再攤派一次,把擴軍的開支和裝備補上。但同時要為積極主動響應攤派的豪商勛貴置換將來的減免,循序漸進造勢。”

短短幾句話,就讓黃權有一種久違的篤定感,李司空不拿出方案則以,一旦有想法,就是一二三四條理縝密。

五年前搞租庸調、後來升級到租庸調輸、最後再搞科舉,李素都是不出手則已。

黃權深呼吸了一口,振奮地提問:“能不能具體說說,司空以為當如何‘加速擴軍成軍’?陛下對於南線戰局還是很關切的,若是真能做到,幫助司空早日掃平孫權余孽,陛下一定也會盡力促成的。”

李素頭也不擡,只是伸出一根手指:“很簡單,你們有一點沒有提醒陛下。如果是按照常法練兵擴軍,至少三四個月甚至半年的整訓,都是有必要的。

我軍往年北伐前走精兵路線,因為道路難行山區險阻補給不易,當時的士卒哪個不是操練一兩年、還先找魚腩弱旅的敵人練手磨合?就算現在擴軍了,也不好直接不求質量。

但是,既然都統計到有四五萬的兵員、是已經上過戰場的老兵,跟我們廝殺過見過血有點膽量,這些人完全可以快速成軍的。經過一個冬天的苦役磨礪、消磨掉他們對故主的懷念,再稍微給兩個月好日子過,馬上就能上戰場。

至於忠誠度和可靠性,其實可以異地換防異地作戰嘛——不是把袁紹的兩萬多戰俘都派到高順那兒了,我這邊的戰俘也會馬上全部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