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棋盤直徑三千裏,一子牽動十四州(第2/3頁)

至於其他純處理內政的高級文官,不會來虎林港前線,比如張昭之流,那都是宅在後方的建業或者吳縣整頓軍需民政。

此刻,張纮聽了周瑜所言,也覺得自己該為江東再盡量盡一些力,便用斟酌商議的口吻說:

“大都督,我軍若是能稍稍撐過李素的這波攻勢,我倒是可以舍了老臉,再速去河北求援一次,把這兒的危急近況跟袁紹哭訴、把形勢的變化也點破,讓他知道如今是巨鹿之勢,東南亡則無敝可乘。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得證明李素是真的讓劉備把北方的精兵、或者至少是南陽的精兵,全部調到南線來支援了。

現在我們和曹軍,與李素還一仗都沒打,袁紹不會信的,他只會覺得我們為了誘他在河北戰線由守轉攻、多承擔劉備的壓力。

而且李素此人多詭詐,按您剛才的分析,就算李素真有十萬人浮江而來,誰知道這十萬人是不是濫竽充數嚇我們的?如果多出來的幾萬人,都是後方剛剛擴招的新兵呢?甚至,是三個月前先主公兵敗陣亡那次、被李素俘虜去的我軍戰俘呢?

沙羨—赤壁之戰我軍折損慘重,前前後後八萬兵馬丟在了荊州,其中投降和輕傷被俘的,何止兩三萬人?李素要是把戰俘都改編了來與我們打,我們根本就沒有證據向袁紹控訴,袁紹不會信的。”

周瑜直接一句話否決了這種可能性:“不可能!李素不會不知道某治水軍之嚴、在江東士卒中得人心之盛。李素要是敢把他剛剛俘虜了三個月的我軍戰俘稍稍籠絡就投上戰場,只要是自成一軍的。

我有把握立刻憑借威望恩義在血戰中識別和策反這幾部人馬,李素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己裝備了一批依然心懷故主的敵人出來。”

張纮對周瑜的這番自信之言,倒是絲毫沒有反駁,他知道周瑜治軍確實恩威並施很得人心,部隊士氣很高。而且那些江東子弟戰俘,畢竟籍貫在老家,家人也都在。

只要頂住第一波,讓他們斷了“跟著李素打回老家,依然能跟家人團聚”的念想,那麽被周瑜再次策反的概率還是可觀的——

當然了,前面的前提條件也說得很清楚。如果周瑜軍事上表現實在弱,讓他們看不到希望,或者覺得跟著李素只要再打一波,江東就易主了,那那些俘虜也不會輕易反正。

人心總是復雜的,哪怕心懷故土故主,當兵的也都希望省事兒回老家,最好跟著強大的一方。

張纮作為外交人才,沒法在這些純軍事問題上跟周瑜多糾結,他只是想盡量為爭取外交利益找佐證。所以他繼續換位思考、設想“如果袁紹也接受了這個說法後,還有可能會想到什麽理由懷疑做局、拖延出兵”。

思之再三,張纮又查漏補缺到一種可能性:“大都督,我們就假設您確實治軍嚴明得人心到讓李素絲毫不敢用我軍戰俘這麽快重新投入戰場。

但是,即使如此,也還有一種可能性,會導致袁紹質疑我們這邊危急情況的真實性,那就是李素有可能把劉備去年在河北俘虜的袁紹軍老兵戰俘、略加整訓後挪到江南戰場來跟我們廝殺。

這些人同樣是老兵、有一定的精銳潛質,軍心也穩定不像新兵容易驚慌失措,高順略微整頓一兩個月,就拿來上戰場打硬仗,是絕對有可能的。”

“用被俘的袁紹兵當新軍快速投入戰鬥?”周瑜倒是一愣,因為他確實完全沒想過這個可能性,也就更沒想過反駁。但這事兒太過荒謬,他沒想過就臨時現想好了,幾秒鐘之內他就發現了問題。

周瑜:“張公多慮了!北人不習水戰,而且水土不服,到了江南易多生疾病。更何況酷暑時節北人不耐熱,更易瘟疫流行。”

張纮:“說不定李素就是因為北人不耐熱,所以提前到梅雨來跟我們決戰呢?現在這幾天畢竟沒有半個月後那麽酷暑,雖然梅雨持續不了多久。

大都督,希望您明白,不是我要刁難您,而是如果我們指望等到外援,袁紹那邊肯定會刁難我們,我們得把袁紹的刁難都設想到,才能有備無患。

尤其袁紹好謀無斷,麾下謀士太多,每一次無論哪派觀點都能說得有鼻子有眼條理清晰似乎都論據充分,最後優柔寡斷,不得不防啊。

以我之前為先主公出使袁紹的經驗來看,甚至我都能猜到,哪怕我方證據做得再充分,告訴袁紹這次不是長平之時、而是巨鹿之時,袁紹都不會信的!

要成功率高些,除非是曹操的人跟我們眾口一詞,這時候袁紹才會考慮到曹操立場中立,不是為了自己的私立,是為了我們關東聯盟的整體利益,才有說動袁紹轉守為攻承擔劉備主要壓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