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章 震驚!大漢最難攻的城池竟是這裏!(第2/2頁)

諸葛亮又最後確認了一下地形,也放下望遠鏡,審慎地說:“學生的壕溝攻城法,雖然去年順利破了薊城,最近眼看又能破郾城。

但事不過三,各處地理不同,要在這壽春第三次用,怕是還要解決一些因地制宜的困難——恩師可看,這壽春城瀕臨淮河,離城稍遠便地勢低窪。

而城池本身卻又建在台地上,淝水與淮河在此分流,本身便是因為壽春所在的台地高峻,而城西迅速降低,出現缺口,導致淮河分水南流。

有淮河、淝水的阻隔,城北城西均是臨河,根本無法攻打,淮河過城後略微往南轉向,擋住了城東一半多的墻段。

所以咱如今可以攻打的,也就是整個城南,外加城東的南面小半段城墻。攻擊面如此窄小,非常利於曹仁跟我軍打消耗戰。

守這樣的城,同時需要用到的兵力不多,敵軍可以損失掉一些再填補上來預備隊。

再加上只能主攻城南,而南側低窪。我軍從淝水的來路,就可以看到有蓄水湖泊,乃是戰國時楚令尹孫叔敖所修的芍陂。

芍陂不同於自然湖泊,其水由西側上遊而來,出大別余脈,湖面水位是高於壽春城南窪地的,當年楚人經營陳蔡之間,丈此調蓄水位,確保灌溉,所以需要時時修繕湖東岸堤防,旱時開口放水灌溉,澇時蓄水截留洪峰。

如今盛夏,正是雨季洪澇。這芍陂東岸的堤防,但凡被破壞一二,蓄水傾瀉而下,城南窪地的一切施工都是白費,士卒也盡為魚鱉。

我軍要持久攻打壽春,關鍵是得先確保芍陂東岸不能漏進任何一股敵人破壞。而此湖周長百裏,我軍要處處巡防、破壞者只要滲透成功一點,這難度差距何其巨大?

即使防住了芍陂被破壞,我軍在施工時,還要做好返工報廢的準備,因為壽春窪地的地下水之多,不是河北之地可比的,甚至都不是郾城可比。

南方潮濕之地無法挖地道,連開敞式壕溝也要多很多額外的處置,肯定比北方費事。”

諸葛亮不愧是攻城達人,隨隨便便幾天觀察下來,就說出了一二三種種優劣勢分析,讓李素聽了都覺得省心可靠。

有阿亮在,查漏補缺的事兒是不必擔心了,一切風險評估都給你整得明明白白,而且肯定也有應急預案。

而且被諸葛亮這麽一解說,李素也算是對壽春的堅固程度有了更新的認識。

難怪歷史上那麽多守江必守淮的南北割據局面,這地方都能擔當南北前線最堅固的支撐點。

想象後世五代十國末年,周世宗柴榮在這兒跟南唐劉仁瞻打了多久,劉仁瞻一死壽州一丟,南唐剩下的淮南十四州地盤幾乎就是秒殺。

諸如此類的南北兩朝對抗相持戰例,歷史上還有很多很多。

另外,李素前世也是玩過《三國志11》的,玩過那一代的玩家,應該都對壽春城的設計不陌生:

遊戲裏,壽春城南野外有兩個格子的地形,是“水壩”,讓部隊攻擊水壩徹底砸開後,就會有湖水洶湧而下,把城外圍城的部隊全部淹死,而且是直接秒殺的,沒有任何額外判定。

現在親眼看到,又聽了諸葛亮的講解,李素才知道曰本遊戲設計師還是挺考據的。壽春守城戰確實可以這麽幹,其掘開的蓄水湖就是早在春秋時就修建的芍陂。

自古南方挖地道挖壕溝都比北方難,哪怕到了21世紀,南方大江大河沿岸沖擊平原地形的城市,修個地鐵成本都比北方高那麽多。

所以成功過兩次的壕溝攻城法,要在這兒復刻,當然要重新克服新問題。

難怪曹仁有恃無恐,即便如此還堅持要長期固守。

李素仔細通盤籌劃之後,下令道:“投石機和掘城木驢打造足夠之後,先試探攻城兩天,如果確實堅固,那肯定是要部署壕溝攻城的。

壕溝進水的問題,我會另想辦法,給弩手們多備塗抹防水膠漆的皮靴,以免泡汙水多了傳染疫病。再讓軍中木工多砍樹墩,或造木凳,把壕溝多挖深一些,戰時讓弩手跪在木墩上放箭。

最後,就是要在開戰之前,徹底肅清城外其他方向的殘敵,確保除了壽春城內守軍以外,沒有別的敵援。

這樣,只要死死圍住壽春,不讓曹仁派出小隊破壞,就可以確保芍陂安全。當然,我軍的巡邏隊也要日夜不停,確保警戒。

對了,幼平那一側現在打得怎麽樣了?讓他走東路邗溝,怎麽到現在都還沒突破淮陰、殲滅淮陰之敵?只有把東西兩側淮水南岸的曹軍全部殲滅或者逼退,我們才能完全確保芍陂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