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章 給蠻夷帶來文明(第3/4頁)

顛簸也不全是壞事嘛!至少一些原本需要耗費不少體力的有氧運動,現在靠船的慣性代償就行了,顛簸久了還能預防腎結石。

又扛了幾天之後,隨著船隊駛出流虬列島海域,突破第一島鏈,海況果然完全不一樣了。

東亞大陸的近海,風浪是出了名的變,突破第一島鏈後,洋流和海風受到的影響因素就少了很多,只用考慮海陸大氣交換、寒溫環流、地轉偏向力等幾個很規律的條件。

在太平洋上,最靠近赤道的是無風帶,也沒有洋流。

北赤道南赤道那些低緯度地區,則是風向和洋流從自西向東、從墨西哥流向菲律賓——歷史上西班牙人那條穿太平洋航線,就是沿著北赤道暖流和東風一路漂過來的,全程都不用怎麽操帆。

可惜李素現在是從東往西逆向航行,所以沒法利用低緯度東風和赤道暖流。

北太平洋從東往西的洋流和季風,只有沿著曰本沿海往東北方、一直往千葉群島、勘察加、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那一路過去的“曰本暖流”,又叫“黑潮”。

在抵達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之前,黑潮的流向以及黑潮區的風向,都是非常平穩地東南風。不過抵達阿留申群島之後,北風會漸漸變強,幾乎沒有東西向的風力,要繼續去美洲也只能利用九十度側風。

另外快到冬天的時候,西伯利亞寒潮會更強一些,南下的千葉寒流的威力,也會蓋過北上的曰本暖流。

不過現在才五月天,完全不用考慮這些問題。只能說將來大漢的探險船隊如果真打算走阿留申群島的順風去北美,得確保在寒冬之前就駛過阿留申群島航線的最北端。這樣等北風一起,可以繼續把船隊往東南方吹,一直吹到相當於後世溫哥華、西雅圖一帶。

當然這些都扯得有點遠了。

……

“原來這就是海島雲帽,真難為周瑜能從那些夷洲島蠻那兒學來這種觀雲法。這都駛離流虬主島一天一夜了吧,至少離開了二百多裏。

在桅杆瞭望台上用高倍鏡,還能看見島上的雲帽,難怪興霸之前遠征偷襲公孫康後路的時候,不會錯過。

從這兒至少可以看到西北面和西南面都有兩個島雲帽,各自離咱二百裏,他們相互之間至少有三百裏了。也就是說,只要一串島鏈上,相鄰兩個島距離相差不超過三百裏,光用望遠鏡觀察雲帽就不會錯過。再遠才需要軍艦鳥。”

駛過流虬群島後的次日,李素起床後不忘又登上瞭望台觀測,得到滿意的結果後,才算是心生欣慰。

這都已經開出去一天一夜了,還能看見島雲,心裏很有安全感,不怕迷路在浩瀚的太平洋上。

甄宓和李素的那些婢妾,也是徹底收起了害怕顛簸風浪的擔憂,因為過了流虬島鏈之後,風向真的是很穩,洋流也很穩。

船哪怕什麽都不操作,只要把船帆船舵順勢擺準,自然而然就會沿著曰本列島的東岸,往東北方飄去,每天也能漂出去至少二百多裏,航速都變得比近海時更快了。

而李素的座船,也第一次不得不收起幾面帆,等一等艦隊中其他的福船——進入太平洋深處後,福船這種搶風型的近海船型,航速已經比寬幅帆的遠洋船甩開了。

航海這玩意兒,還真得尊重科學,黃海用一種船,東海南海用一種船,到了太平洋遠海,還得開發第三種,重新攀一條科技樹分支,各自分工明確。

過了流虬島鏈後,一直又飄到第五天,距離出航已經整整半個月了,甘寧該測試的航行數據也測試得夠了,不得不來請示李素,是否該往正北方掉頭、盡量靠攏扶桑列島的海岸。

畢竟再飄下去,可能會錯過整個扶桑列島,甘寧還沒航行到過曰本盡頭呢,那兒對他而言地圖還是一片黑的,這個時代的漢人也不知道扶桑列島到底有多長。

之前一年在築紫島的開拓殖民、對周邊政權的情報摸底,甘寧和周瑜打探到的最遠的文明政權存在,也只是在扶桑本島的瀨戶內海盡頭一帶。

也就是說他們知道後世的大阪灣附近沿岸確實是有文明、有陸地的,大阪灣再往東什麽都不知道。

而甘寧周瑜探訪到的那個東夷小國,其實也就是當時勢力範圍只在大阪灣和琵琶湖、濃尾平原一帶的“大和國”,再往東都是野人。

李素看了甘寧去年探索出來的殘缺海圖,又看了甘寧預估的己方當前位置,便同意他轉向,這次估計會在大阪灣附近登陸,遠離去年在九州島的登陸點,但沒關系。

不管在哪兒登陸,反正那些蠻夷連鐵器時代都沒進入呢,只要被漢人看見那就直接歸化好了,不服就殺了。

歷史上曰本人要到相當於中原東晉末期的時候,才被引入鐵器。如今連青銅器都才剛剛引入了一百年左右,戰鬥力和生產力都是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