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交接

進去衙門後,趙守正先向儀門禮拜,然後來到戒石亭前,向亭中石碑行注目禮,那是三個遒勁的大字‘公生明’。

這仨字是給老百姓看的。

待趙二爺繞到碑後,那裏的十六個大字才是給縣老爺看的。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這四句太祖皇帝的聖訓正沖著縣衙大堂,縣太爺審案時一擡頭就能看見。目的就是警告他們,老實點,老子盯著你呢!

其實戒石亭東面還有一座土地祠,原本是知縣上任必經的觀光景點——裏頭懸著被太祖皇帝剝皮充草的貪官人偶若幹,以儆效尤!

大晚上的,縣裏就沒安排這個驚悚的項目。

其實這會兒,何縣丞挺想讓趙二爺進去參觀參觀,殺殺他的威風的……

但考慮到趙二爺已經極度看自己不順眼了,想想還是作罷吧。

……

拜過了衙神後,趙二爺又換了朝服,走上大堂,面北拜闕叩謝聖恩。

起身後,知縣大人還要拜印。

即將丁憂的馮知縣白衣素服、頭戴角帽,雙手將一方裹在紅綢中的大印,端端正正擱在大案之上。

趙二爺便又畢恭畢敬的向大印磕頭,然後便起身從馮知縣手中,接過了代表一縣最高權力的那方銅印。

此刻起,權力義務正式交接,趙二爺便真真正正肩負起一縣百姓的命運了。

然後他才與馮知縣互相見禮,轉到花廳說話。

“熱孝在身,有失禮數,還望公明兄海涵。”馮知縣話雖如此,此刻神態卻比之前輕松了許多。

“遠山兄節哀,驚聞令先君駕鶴、不勝哀戚。”

送二爺便露出同哀之色,並隨了厚厚的份子。

“這如何使得?”馮知縣深感汗顏,他給趙守正留下的小金庫,都沒人家隨的份子多。

“遠山兄不必客氣,丁憂三載沒有收入,權作貼補家用吧。”趙守正把手一揮,送人銀子的時候最帥氣。

“這,多謝公明兄美意了。”馮知縣感動壞了,頓覺與趙二爺相見恨晚,說話的語氣都變了。

“實不相瞞,愚兄在昆山這窮地方當官兩年,只夠個日常開銷,根本沒攢下家底,正愁著往後的日子怎麽過呢。”

扮成書童立在趙二爺身後的趙昊,聞言還有些不以為然。百姓再窮也窮不著老父母吧?

除非是海瑞那樣的,連合理合法的常例銀子都不要的主……

不過跟蘇州別的縣,肯定沒法比就是了。

客氣了幾句,馮知縣又主動向趙守正介紹起縣裏的各種情況。大概就是倉糧青黃不接,庫銀入不敷出,包括他在內的全縣官吏已經有兩個月沒發俸祿了。

“啊?”趙二爺吃了一驚,知道昆山窮,沒想到能窮成這副鬼樣子。

想到那何縣丞倆月沒發工資,還要被自己甩臉子,他就覺得很抱歉。

“這很正常,本縣時常如此,通常都是等收上夏糧之後再補發欠俸的。”馮知縣嘆口氣道:“眼看夏糧又泡湯一半,真不忍心把這爛攤子丟給公明兄啊。”

“還有半個縣沒淹不是?”趙守正強笑道。

“是三分之一。”馮知縣豎起三根手指,然後蜷起兩根道:“楊林塘以北地勢低窪,此時陽澄湖來水已經將其淹沒了。”

哦豁,趙守正心中一涼,還真是壞消息不斷呢。

“聊以安慰的是,昆北那塊地水患嚴重,已經拋荒了。”馮知縣忙安慰他道:“所以也不算什麽損失。”

“是啊。”趙守正點點頭,也笑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公明兄真是豁達。”馮知縣贊一句,然後替趙二爺謀劃道:“所以目前能指望的,就是中部這四千頃地了。要是能撐到夏收,那還能收個十萬石左右……按例,今年的稅賦是可以蠲免的,但也就別想朝廷賑濟了……十萬石糧食能夠災民吃三個月,應該可以撐到秋收了。”

“所以秋收前,一定要打發災民出去要飯,晚了的話就要不到多少糧食了。”他又低著頭絮絮道。

趙守正聞言心下不齒,暗道怎能打發自己的子民去要飯呢?這知縣也太無恥了吧?

誰知卻聽馮知縣神情郁郁的接著道:

“另外,本官也得這個時候去府城一趟,苦求幾天總能從府尊指縫裏擠出萬把石糧食。回來的時候一定要去吳江縣,那幫王八蛋死活不開閘泄洪,給本縣幾千石糧食理所應當。”

看到馮知縣忽然魔怔了一般,趙昊父子面面相覷。這昆山知縣的差事,居然把人都磨成癡漢了。

只聽他神神叨叨的接著道:

“還有下遊的松江,要不是他們圩田太厲害,吳淞江流的太慢,咱們能澇成這樣?所以也得跟他們討要……不過徐家素來蠻橫,態度必須硬一些,宣稱自己有科道同年,要彈劾他們阻塞河道。通常為了不給徐閣老添麻煩,他們也會給個幾千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