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勞動者

夜裏,西山島南的石公山采石場,終於安靜下來。

采石場下三裏長的石砌碼頭上,卻依然火把照天。

那是民夫們推著大車,在連夜裝船。

梁氏和米娃一直等到這會兒,才輪到他們劃著船靠上碼頭。

這時便有采石場的管事的,讓她們出示紅頭簽。

那是出發前一天,從縣裏領到的,上頭有唯一的編號和船的大小。

管事的就著火把,把編號記下來,然後在上頭蓋了個戳,遞還給梁氏,還發給她四張飯票。

管事的吆喝一聲:“一料!”

民夫便將裝在籮筐中的石頭,擡到娘倆的船上,一共裝了六筐就停下。

水線一下就到了船舷邊上,好在兩個民夫下去後,又升高了一點。

“把船開到遠處去,別擋道。”管事的揮揮手,讓他們趕緊離開。

娘倆就小心翼翼的操著船,避開碼頭上密密匝匝的大小船只,到外頭尋找泊位。

好在她們船小,離開碼頭不到一裏,就找到個空兒停下來。

然後娘倆下了船,走到設在不遠處的大食堂,憑著兩張飯票,一人領了一大碗糙米飯,一條腌青魚,還有一碗飄著蛋花的苦瓜湯。

米娃就著一條半鹹魚,扒了一碗半飯,吃得直打飽嗝。

“真是太好吃了!”半大小子幸福的直冒泡。“就沖這條鹹魚,我也要天天拉石頭。”

“瞧你這點兒出息,我看跟鹹魚沒兩樣了。”梁氏笑著白他一眼,不過這江南公司真是財大氣粗,居然能把魚腌這麽鹹。

聽說股東裏有大鹽商,這麽舍得放鹽,肯定沒錯。

吃完飯,娘倆回船上眯了一覺。天蒙蒙亮時,梁氏就起來,憑著剩下的兩張飯票,又去領了四個饃,兩個鹹鴨蛋,還打了涼白開。

拿回船上叫起米娃來,娘倆就著鹹鴨蛋吃了饃,便抓緊時間返程了。

……

回去時一路順流。雖然滿載,卻十分省時省力。

不到中午,小船就回了昆山。簽子背面寫著段號‘二十二’。梁氏雖然不識字,但一到十還是認識的。

娘倆便把船劃到二十二段。亮了簽子後,很快就有人上來,用鐵鉤勾住籮筐,一筐筐吊上大堤。

最後一筐被吊起後,梁氏長長松了口氣,今次的任務總算是完成了。

娘倆又劃船特意繞了個遠,從夏駕河回縣城。因為李華在這兒修水閘。

江南河道縱橫,昆山境內的六十二裏吳淞江上,往北的支流就有六條。

這六條平行的河道為昆北的百姓提供了飲水、灌溉和出行的便利,不可能一堵了之。

必須要設立閘門,平時開閘行船,洪水來時關閘防澇。這也是整個堤防工程的難點所在。

好在有潘季馴。

潘中丞和鄭若曾頂著風吹雨淋,跑遍了所有的河道,又經過反復推敲,方給六條河量身設計了不同的水閘。

好比這十丈寬的夏駕河,他采用了左右雙閘設計,每個閘口各有前後一道閘門。還刻水標尺在閘邊,何時當開一閘,何時當開雙閘,一看便知。

若是放在從前,僅這夏駕河一處的河閘,就要花費半年以上,但現在有了混凝土和預制板,工程一下就簡單多了。

閘門采用竹筋預制板,在別處澆築。

閘室和閘墩則用版築法,直接進行混凝土澆灌。

所謂版築法,是一種古老的建築技藝。簡單說,就是用木板搭好框體,其外再以木樁和木棍支撐,用繩索牢牢綁縛,以確保堅固,然後再填土打夯。

絕大多數城墻,乃至萬裏長城都采用了這種技法。

其實,四百年後的高樓大廈,也是用同樣的法子澆築起來的。

趙昊本打算傳授一下工匠們澆築之法的,一看人家有現成的法子,就不班門弄斧了。

最後他只提醒了潘季馴兩點。一是混凝土凝固時會放熱,要注意澆水降溫。二是在澆築時,要讓工人用棍子進行搗固,以消除間隙,使混凝土密實結合。

其實這都是後世動輒幾十上百米的大型工程才要注意的地方。眼下只是澆築個幾米高的水閘,這兩點還不算什麽大問題。

混凝土誕生後一百年,誰知道這些事兒?還不是照幹不誤?

但這條堤壩關系太重大了。趙公子寧肯謹慎一點,也不希望有任何隱患。

這讓潘總對他刮目相看,覺得這個遊手好閑的小子,也有些許可取之處。

……

娘倆操著船,進去土堤的閘口,便看到一群工匠正在毛竹紮的腳手架上忙碌著。

米娃眼尖,一下就看到在最高處勞作的父親。

“爸爸,爸爸!”他便激動的揮手大叫。

“哎!好兒子!”不少工匠便賤兮兮的齊聲應道:“你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