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兇殺懸案

張王二公子誤殺牛宿州的案子成為江都街頭巷尾茶余飯後熱議的話題, 其流傳度之廣, 就連三歲稚子都能能背上一段兇案改編的歌謠。

那話本、歌謠裏無外乎就是說, 門閥以勢壓人, 張王二公子爭風吃醋,賠上了牛公子的性命。因為話本和歌謠的流傳, 幾乎所有人都認定是張王二位公子爭鬥中, 牛宿州不小心被瓷器砸到,因此喪命。可現在大理寺的驗屍結果竟然和坊間流傳的消息大相徑庭。

莫非此案另有隱情?

要知道, 張王二位公子從來不認識牛宿州這種窮酸書生,甚至在人死後, 張公子還是叫不上這人的名字,因是看了話本之後便將牛宿州稱為牛生。

毒殺明顯是處心積慮的設計, 而非陰差陽錯的誤殺,有誰會去費盡心機殺一個沒有梁子的人呢?

此案越發撲朔迷離,吊足了江都百姓的胃口。江都小報的撰筆為了拿到第一手資料, 專門派了人手去大理寺外面盯梢, 希望能獲得第一手資料,可派去的人白天黑夜不間斷蹲守了三天, 卻還是沒得到什麽有價值的消息。

自從知道牛宿州的死因是中毒而死的,張王二位大人自以為自家兒子的冤屈洗清了,趕忙親自去大理寺見黃聿,希望能接走自己的兒子。

哪想到黃聿根本不給面子, 不管他們怎麽說, 就是不放人, 他的理由是,雖然驗屍驗出來牛宿州不是死於瓷器造成的外傷,但只要在場的人都有嫌疑,因此還不能排除張王二位公子的嫌疑。

他這番油鹽不進的話將張王二位大人氣的差點背過氣去,兩位大人便聯名在陛下面前參了他一本。

大理寺辦案,陛下本不應該多幹涉,因此看到張王二位大人的折子,陛下便裝聾作啞佯做不知。

見陛下的態度曖昧不明,張王二位大人便聯系自己相熟的同僚一起參黃聿,甚至還找了言官上朝的時候參黃聿。

陛下對張王二位大人的做法十分不滿,但也恨黃聿耿直不懂為官之道。既然同朝為官,國法和人情之間有時候也需要靈活變通一下,否則傷了同僚和氣,也不利於朝政。但不管怎麽樣,陛下是不能裝聾作啞了。

陛下上朝的時候將張王二位大人和黃聿各打了五十大板。他當庭呵斥張王二位大人,說張王二位大人自私自利,藐視國法,罰俸半年!

罰完了張王二位大人,他又將目光轉向大理寺的黃聿,說此案在朝野引起軒然大波,著令大理寺在三天內破案,如若破不了案,太子殿下東宮禁足一個月,大理寺黃聿革職查辦!其余大理寺眾人酌情處罰!!!

下朝之後,大理寺眾人回到大理寺的時候發了愁,雖然死者的死因查明了,是因為中毒導致的,但具體中的什麽毒,他們卻查不出來。

逸仙閣出人命的當天,江都府派人去看過,眾目睽睽之下,牛宿州確實是挨了一瓶子之後就死了。

涉案之人是朝中舉足輕重的兩位大人,江都府大人不過是五品知府,哪裏敢得罪掌握京城九門安全的王大人和掌握官員生殺大權的張大人呢。

當時情況混亂,到底是誰丟了瓶子砸死了牛宿州,誰也說不清楚,因此江都府便沒有立案,盤問之後就讓牛宿州的同僚將牛宿州帶回去了,至於張王二位公子自然也沒事人一樣歸家了。

後來事情激起民怨之後,刑部和大理寺便介入了,但當時出事的現場已經破壞地差不多了,既然是中毒,那牛公子當日所用的杯子是重要的證據,也沒有留存下來。

仵作檢查牛公子的屍身之後,發現牛公子的內臟全部化成了血塊,這毒之猛烈堪比鶴頂紅,但卻不是鶴頂紅,鶴頂紅中毒之後,嘴唇發紫,七竅流血,是特征很明顯的□□,但據江都府第一次勘驗的人說,當時牛宿州這些特征都沒有。

仵作驗屍這麽多年也是頭一次接觸這種□□。既然仵作驗不出來,太子殿下便叫了太醫來驗屍,結果太醫檢查之後也沒有查出究竟是何種□□。

驗屍雖然為偵破指明了方向,但這條路確實斷的,如果能查明□□的成分,或許能成為偵破案件的關鍵。

這條路走不通,那只能先走訪當晚在逸仙閣的證人和牛宿州在太學的同僚。

那天晚上和牛宿州在逸仙閣一起喝花酒的是他在太學最好的朋友,但下毒的人很有可能就在這幾個人裏面。

大理寺和刑部派出人手將當晚和牛宿州一起喝酒的三個人抓進大理寺的監牢裏審訊。

為了早些偵破案件,甚至動用了非常手段,但這些書生雖然經歷了嚴刑拷打,卻仍然不承認是自己。

在審訊的同時,刑部派出人走訪太學,調查牛宿州周圍的人際關系,得知牛宿州出身於隸州平民家庭,家境貧寒,因此非常好學上進,老實善良,樂於助人,因此在太學裏人緣很好,從來沒和人起過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