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018烤肉與制陶二合一(第4/4頁)

魏星辰以前在網絡上看過土法燒陶的視頻,做土灶魏爸爸也有一定經驗,兩人配合著先在山林裏清了一塊植物不太繁茂的平地。

在開始正式燒陶之前要經歷諸多前置工作。

選土的工作,魏爸爸提前就做好了。撿大石塊再用泥土圍出土爐膛子,木柴要準備很多種,粗細都各有用處。

最費體力的是和泥。

就像和面一樣,不過泥土摻水後會弄的到處都是泥漿,魏星辰拿了家裏的雨鞋雨衣和大膠皮手套出來,做好防護工作。

父女兩人花了不少功夫腳踩手揉,終於弄出了一批泥料。

然後是制作大陶碗的泥胚子,需要精心雕琢。魏星辰學建築設計,除了有各種繪圖工具外,還有做模型的用物,正好用來做陶器。太復雜的造型搞不出來,正常的內壁光滑的大碗還是可以做成型的。

泥料有富裕,魏星辰嘗試做了一些小碗小盤,還有燒烤盤、小陶罐。她都計劃好了,腌制辣椒醬,做個泡菜什麽的,總需要更多的瓶瓶罐罐。

家裏那些個醬料罐子,裏面的內容取之不盡,也騰不出來。現在能多些家夥事盛放新的食材,可以讓媽媽的廚藝盡情施展。

魏星辰捏好了泥胚子,魏爸爸也已經開始了第一道烘幹工序。

露天的爐膛子裏點好柴火,將濕漉漉的泥胚子開口向著火小心碼好一圈。然後開始扇風,讓火勢更旺一些。

烘烤幾個小時之後,看著這些泥胚子幹的差不多了,就該精工細作了。

先將大陶碗扣在細小的幹柴上,周邊層層疊疊碼好細柴枝,再用粗一點的柴枝圍在外邊。

魏星辰看了一下就明白了:“大陶碗就像是正在搭建的建築物,周邊那些粗一點的幹柴如腳手架一樣包裹住大陶碗,留著縫隙,將來點著了空氣能更好的流通,燃燒更充分,溫度也可以相對均勻,對吧?”

“是啊,用柴燒沒有煤炭那麽穩定,泥胚子受到的火力不太均勻。因此我們盡量把柴枝碼放的均勻一些,燒火的時候看著。爐膛子小,咱們一次只能燒一個,先看看成品的質量。如果這批燒成了,下次和泥土還按照這種配方。若是燒的過程中裂縫太多,或者成品不夠結實一碰就碎,說明咱們的土質以及配料方法還有待調整。”

魏星辰委屈道:“爸,你怎麽不早說啊。害我精雕細刻做了那麽多盤碗。”

“熟能生巧,你第一次做這種陶器,胚子的厚薄,成品的實用性都需要驗證。我看古代的陶碗陶罐幾毫米薄壁,還有能透光的,這都是手工做的,你練練興許能成?”魏爸爸提出了高標準的期望。

魏星辰看了看自己做的那幾個壁厚1公分左右的陶碗,頓時覺得自己的手藝的確有待提高。

但是地球上做陶器,那都有腳踩的轉盤工具啊。現在她純靠手工捏,做厚了容易,做薄了就很難均勻,不均勻燒起來更容易裂縫,是需要熟練度以及做的過程中反復琢磨改良技巧。

不過既然老爸提了要求,她還是多練練技術吧。在古代也沒有轉盤,人家怎麽能做出薄厚均勻的陶器呢?

……

在X799-1直播間,午餐烤肉結束之後,魏媽媽的3號光球暫時關閉,只留下了父女兩人的1號和2號光球,在飛船外記錄著他們和泥土、燒泥土的奇怪舉動。

在星際時代,營養液基本都是塑料瓶裝著,餐館盛放美食的器皿,基本是玻璃或者特殊塑料制成的,也有用金銀錫等制成的高档精美餐具。

“陶器”這個名詞只存在於博物館虛擬影像之中,這還是歷史學家和藝術家歷盡千辛萬苦,從極為少量的古文獻反復考證後,才復原了一點點鳳毛麟角,但展示出來後足以震驚世人。

當時專家給的結論是,在祖星有一種極為珍貴的特殊泥土,經過很復雜的工藝,由藝術大師精心創作,再以秘法將土變成了具有金屬聲音的器皿。這不只是物理和化學上的變化,還體現了藝術創作靈魂的升華。

制陶是古代人類對藝術創作的一種表達形式,尊貴顯赫的大人物會用陶器彰顯身份。當然這種價值連城的藝術品肯定是放在櫥窗中展示,絕對不能輕易被碰觸的。

虛擬影像中展示出的是一只大陶罐,紅棕色,壁有厚度,敲擊有金屬音。專家們卻一直爭論不休,這種東西在古代除了觀賞意外,是不是還有其他實際的作用。

不過若是魏星辰此時看見了博物館裏的那個東西,一定能猜出來,這不就是普通的醬缸麽?小時候家裏腌鹹菜經常用。而且她今天還特意捏了一個類似的,琢磨著腌鹹菜和辣醬什麽的剛好可以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