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帝後交換身體後39(第2/3頁)

……

承恩公沒有過多抵抗,而是選擇了束手就擒,事到如今,他將寶壓在了與皇帝的舅甥之情和他在吳大學士身上留的那一線余地上。

他也知道這很扯,但這也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他是必然得死了,但葉家上上下下百十口人,再加上姻親故舊,他難道還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被一鍋端?

皇帝到底是自己嫡親的外甥,再加上自家已經折了一個淑妃,太後又剛新喪,總還有幾分香火情,他不敢奢求活命,只希望天子開恩,給葉家留下一絲血脈。

承恩公此時還不知道——幹掉淑妃的可不是皇後,而是皇帝!

這時候最恨他的不是別人,正是皇帝!

承恩公心裏邊尚且存留有幾分希望,故而不曾抵抗,但是淮南王世子卻不會如此,他知道必死無疑,也知道身邊殘存的士卒也是必死無疑,反正都是死,倒不如豁出命去轟轟烈烈一場!

激戰持續了半個時辰,南軍與禁軍聯同作戰,最終將淮南王世子麾下的士卒清剿幹凈,淮南王世子的首級被斬下,快馬送到軍中,緊接著天子降旨問罪淮南王謀逆,以杜太尉為元帥揮軍南下,要求淮南王剝去親王服制,肉袒謝罪。

真正是圖窮匕見。

事情發展到了這等境地,淮南王自然不會束手就縛,必定同朝廷做過一場、分個高低不可,只是朝廷畢竟是朝廷,天下人望所在,又有杜太尉親自掛帥,掃平淮南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杜太尉前腳離京,後腳羋秋便令徐太傅清查這場動亂對京中所造成的影響,承恩公與淮南王世子作亂之時,皇城十二門盡數關閉,全力防衛,但京城內各坊市之間的大門和道路卻顧及不得。

民宅既無油水,又沒法在大義名分上對承恩公等人予以襄助,沒有遭受到任何損失,反倒是長安高門大戶方向不一。

有被承恩公府說動倒向淮南王的,有騎墻派左右觀望的,有保全自身、閉門不出的,還有堅決站在天子這一邊,同逆賊劃清界限的,不一而足。

此外,還有靖國公府那樣各行其是的——靖國公背地裏跟淮南王眉來眼去,靖國公夫人和世子反手把他舉報了,前腳把靖國公控制住,後腳就把他書房翻了個底朝天,各種文件書信統統送到了徐太傅處,好一出大義滅親。

徐太傅將各類情狀寫上奏疏,遞交到宣室殿,羋秋看完之後當即提筆批復。

積極拱衛天子的加官進爵,關閉府門、明哲保身的無功無過,左右觀望的騎墻派去官奪職,三代不許入仕;親附淮南王的統統問罪處死、抄沒家產。

與此同時,又厚賜南軍,撫慰被承恩公府扣下的吳大學士,重賞杜太尉、徐太傅乃至於其余幾位中流砥柱般的大學士。

朝堂上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後宮也是多事之秋,別忘了——前幾天剛死了個太後!

太醫給羋秋診脈之後,道是余毒未清,須得靜養,故而太後喪儀一幹事項,便理所應當的交付到皇帝手中,他是太後親兒子,替老娘操持喪事,也是應盡之義。

皇帝就叫禮部擬定喪儀章程出來,又催著讓想個好些的謚號,盯著尚宮局布置壽康宮和靈堂,還得差人去檢閱太後陵寢修建的如何了,此外還要著手安排命婦們入宮哭靈、天下服喪的儀制,接連幾日忙得團團轉,只恨不能生個三頭六臂出來才好!

此外,這又牽扯出另外幾個問題來——太後的喪儀上,承恩公府的人要不要出席?

該不該因為太後而對承恩公府網開一面?

宮中皇後之下,淑妃跟賢妃一並涼了,內命婦哭靈的時候,場面上是不是不好看,是否會叫外命婦有所揣測內宮陰私?

承恩公府畢竟是太後的母族、皇帝的舅家,羋秋處置之前,特意請了皇帝過來,問及是否要因太後而寬恕葉氏一族。

皇帝多恨葉家人啊,當初在城腳下喊口號要他命的是葉家人,勾搭淮南王奪他江山的也是葉家人,關系都破裂成這樣了,還要什麽自行車!

他不假思索,便斬釘截鐵道:“不必!葉氏一族謀逆,罪在不赦,斷然沒有輕縱的道理!母後是一代賢後,向來約束母家不得越矩,豈能容得下這等丟人現眼的娘家人?葉氏一族滿門抄斬,抄沒家產,夷三族!”

羋秋沒有為承恩公府求情的意思,又繼續問他:“那淑妃和文氏——”

皇帝想也不想便道:“淑妃與承恩公府裏應外合,附從作亂,只是被我及時發覺,廢黜名位,白綾賜死,至於文氏,一個後宮罪婦,不必為她格外去尋什麽由頭解釋了!”

說到此處,他不禁冷笑:“就為著養出一個這樣的女兒,靖國公府滿門抄斬都不為過,只是若真的把文家滿門都殺了,怕又是遂了文氏的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