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姐妹,你清醒一點1(第2/3頁)

她臉上笑容逐漸斂起,神色轉厲:“爾等可是欲行伊尹之事?!”

這話一落地,眾人豈敢擔責,叩首稱罪,再不敢有所異議。

……

是年十月初七,天子駕崩,群臣眾議,奏請冊立皇後所出嫡子為繼任之君,又因為新帝年幼,便請皇後代為攝政,直至新帝成婚元服。

遂以新帝名義冊生母為皇太後,貴妃為貴太妃,德妃為德太妃,隋美人為隋太妃,其余一幹後妃皆有所加封。

在先前那場幾乎橫掃整個長安的政治風暴中,反後一系的勢力遭到慘烈清洗,而大行皇帝死的匆忙,甚至都沒來得及重新架構起制衡後黨的朝臣派系出來。

僅有的幾位老臣,也因新君繼位之時曖昧不明的態度被皇太後下旨申斥,或者貶黜地方,或者被迫致仕歸鄉,再有定襄王府幫襯,朝堂之上,皇太後頗有一家獨大之勢。

月盈則缺,水滿則溢,滿朝文武未必全然支持女主執政,之所以眼見事態如此發展卻始終不置一詞,未嘗沒有看她高樓起,待她樓塌了的心思在。

只是出乎眾人預料的是,皇太後收攏權柄之後,卻不曾破除大行皇帝在時的舊法,蕭規曹隨,不改其政,唯一有所變動的,也只是令貴太妃為主、德太妃協同料理大行皇帝的喪事。

這固然有越矩之處,然而這二人身份畢竟不同尋常,既是大行皇帝的宮妃,自身又頗有不凡之處,群臣私下裏雖也有所議論,然而到底沒人拿到台面上予以反對。

武則天真正看重的不是“替大行皇帝操持喪事”這件事,而是內宮女眷的權柄不再僅僅只局限於宮闈之中,而可以借皇太後之令蔓延到宮外去。

貴太妃與德太妃一道操持大行皇帝的喪儀,陵墓修建如何是否應當過問?

內侍省與尚宮局陪葬品準備的怎樣,是否應該過問?

祭禮當天,朝臣與宗室如何排列,哪家在前,哪家在後,是否該由她們處置?

一根嫩苗發了芽,朝著哪個方向生長不重要,能夠觸碰到陽光,將觸角伸出去便好!

皇帝死時,武則天不過十六歲,三年喪期結果,也不過十九歲而已,而韓元嘉與李玉蘅,也都很年輕。

她們風華正茂,有大把的時間可以一展夙願。

三年的韜光養晦,叫武則天真正坐穩朝堂,她開始騰出手來,大刀闊斧進行改革。

對於士族的打壓,早在大行皇帝薨逝的當年便開始了,從前做通過一次的題目,再換個數套上罷了,怎麽會出錯呢,到了太後攝政的第三年,不過是將一切都擺到明面上罷了。

來自權力中心的鬥爭從來都沒有停歇,漢武帝創建內朝,以此制約外朝,明朝皇帝以宦官制約士大夫,而武則天作為攝政太後,她的基本盤便是內宮,揀選幾個女官做左右手,這過分嗎?

找幾個先帝留下的後妃幫忙理事,這有錯嗎?

當然沒有!

這都是我早早相中的左右手,豈能叫她們一日日在宮中虛度年華!

武則天仿照漢武帝故事設置鸞台,以李玉蘅為鸞台令,後宮諸位太妃皆賜官位,許參預國政,分權外朝。

她們幾乎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最優秀的一群女子,思想彼此碰撞之時必然會產生耀眼的火花,女人也是人,也會有欲望,難道會有人生來只想俯首做低,不想高居人上嗎?

鸞台創建初期,並無朝臣對此有所異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他們都懂,在新帝元服成婚前的這些年裏,皇太後雖無天子之名,卻有天子之實,想扶持屬於自己的力量,也在情理之中。

至於她扶持的鸞台全都是女人,也並不曾引起群臣警惕。

畢竟那些女子大多都是貴族出身,即便摻雜了幾個豪商人家的女兒,也都是生於富貴之中的,換言之——大家都是統治階級,何必將男女分得這樣清晰?

大家族中家主早逝,其母亦或者其妻代為掌家的情況也不少見。

只是又過了幾年,他們發覺不對勁兒了。

太後娘娘你想扶持自己的勢力也就罷了,你怎麽還培養專門的人才輸送通道呢?

你這所謂的內宮女官選拔,咋搞得跟科舉似的?

就是考試的內容跟科舉不太一樣,雖然也考察經意,但是占得內容不多,更多的還是天文地理、算數醫藥等務實的東西——等等!

這不是考得比科舉還全面嗎?

他們倒有心想反對,只是卻也是為時已晚,回家瞧瞧,自家女兒都點燈熬油盼著考女官進宮侍奉太後!

當女官多好啊,不僅有俸祿拿,還可以得到官身,恩蔭兒女,成婚之後權位與世間男子等同,絕無出嫁從夫這一回事,比起呆在家裏苦讀女則女誡,這不是好了一萬倍?

誰不知道寄人籬下的日子難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