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江漢謀的恨(1.23更新)

暑期档的結束, 使得陶萄的名字進入了很多人的視野。

微博上“導演陶萄”的粉絲數量在不斷上漲,之前是《探視》,現在是《大將軍》, 她的兩部呈現在公眾眼前的作品,都讓人下意識驚嘆,人們不得不感慨她的才華和創造力, 不論是《探視》裏的無邊的綠, 還是《大將軍》裏美人自刎時的紅, 畫面美得奇妙,讓人也不得不承認,她的確是那麽一位橫空出世的“天才”, 人們對她作品裏的東西感到好奇,也同樣對她這個人富有探知欲。

重要的是,在當下, 陶萄不過是一位尚未正式出道的“新人導演”,人們總是喜歡具有不確定性,且處於青澀狀態的東西,她就好像是一株參天大樹的種子, 大家都願意在意她——因為她還未站的足夠高,地位不夠穩固, 正是這種看著人成長的感覺很奇妙,而這些觀眾粉絲旁觀者們, 也只有在這樣的初期階段,才能感覺到自己作為一名追隨者存在的意義。

在各方言論尚少, 她的名氣尚低的時候, 似乎每一句鼓勵或批評都顯得那麽舉足輕重。

對比之下,如果說橫空出世的探視作為一部文藝走向的紀錄片, 讓圈內觀望的很多人看到了陶萄本身固有的才華和實力,這樣的水準讓一些人望洋興嘆,但是卻又心存僥幸,那麽這部大將軍當中的片段,則讓很多人意識到,陶萄不僅具有導演的才華,同樣有本事,把自身的才華變現。

這裏的變現,不僅是指能拍出賺足票房的電影,更加指——她有能力把自己的心中所想的東西,以無論是業內人還是大眾都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而她所表達的東西,形式和內容但凡是好的,他人便能直觀地感受到。

這種本領說起來簡單,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

就像是每個人寫作文的時候,覺得自己寫得不錯,一定能得到A,但是你無法決定老師會不會給你A,其他的同學會不會承認你是A。可陶萄她自己給自己打了A,她的A拿出來後無論是在業內還是在普通觀眾眼裏卻是通用的。

如果她的風格是傳統的拍攝敘事格調,這樣看來倒也不稀奇。

但是並非如此。

她一開始走的就是自己的“路”,而這個她自己走出來的“路”,四五卻有望變成無人不認可的坦途。

如此一來,她就不僅僅是簡單的“才華正確者”了。

有的人看到了這一點,有的人則看不到。因此在電影播出之後,那些看到了這一點的人紛紛聯系趙亦和陳路,乃至周加西,希望能夠和陶萄認識一下,大部分被拒之門外,少部分得到了“下次一定”的允諾,陶萄在自己的劇組忙得風生水起,根本沒有時間做這方面的交際,這幾位“老朋友”清楚陶萄的處境,自然不會給陶萄增加負擔。

沒看到這一點的人,洋洋自得,冷眼旁觀,或者預估她未來可疑的各種走向。

在業內人士中,有這麽一位特殊的人。

他便是江漢謀。

在陶萄因為《大將軍》而聲名鵲起的這段時間裏,不論參加什麽局,江漢謀總能聽到有人在議論他。

“老江,聽說你和那個叫陶萄的新人認識?”

身邊的中年男人朝江漢謀笑眯眯地舉了舉酒杯,臉上帶著點喝了酒後的醉意,被他的酒氣呵了一口,江漢謀不留痕跡地皺了皺眉頭,與他拉開了距離。

飯桌上的其他人聞言也看向江漢謀。

江漢謀表情沒什麽變化,但是若是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眼神朝下瞥,似乎帶著點微妙的嫌惡。

他笑了笑:“只是稍微有點交集。”

“哦?那你覺得她怎麽樣?”

“那片子你看了麽?”

江漢謀舉起酒杯遞到唇邊頓了頓,沒喝,又把杯子放了回去。

“最近忙,沒看呢。”

他的聲音裏沒透出任何端倪,像一只狡猾的狐狸,滴水不漏。

誰也認不準他到底和陶萄關系怎麽樣,好還是不好。

於是眾人互相看了看。

良久,他們扯回到陶萄身上。

“我覺得這姑娘不簡單,日後會成為我們華國電影圈新一代的領軍人物也說不定。”

“長江後浪推前浪咯。”

原本一直沒怎麽說話的江漢謀,此時卻陡然嗤笑了一聲。

他意味不明地說了句:“年輕一代裏面有什麽大人物麽?”

“至於前浪後浪,該說不說……我不愛聽這話。”

“什麽未來。”

“我們誰也看不到那麽遠。。”

話音落下,場面靜了靜,在座的人哪個不是人精。

到現在他們還聽不出些什麽,就太蠢笨了些。

“哈哈哈哈哈。”一人的笑聲打破了場面的尷尬。

“江導說得對,我華國電影圈那些年輕人就讓他們自己爭第一去。”

“要我說……我們這一輩的,我只認老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