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開學(1.26更新)

陳鐵林掃過呆滯的眾人, 收起了小本本。

“等等,我好像看錯了,讓我再看一眼。”

“我也是, 我是不是把7看成了9?”

有人撓著頭滿臉疑惑。

“我看到的也是9.”

“我也是啊!”

“沒事,大家要是覺得沒看清楚,等會兒可以回去老板去系統裏查。”

“反正都能看到。”

“我還有事, 老板催了, 我得回了。”

望著陳鐵林離開的背影, 大家心中驚疑不定。

難道真的是9!

9分往上,這可是那個叫陶萄的第一部 電影啊,就算每次送片子來的時候, 眾人都只是評定合格與不合格,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出自於這些影協代表的九分, 是什麽樣的概念。

他們壓下心中的震驚,想的是回去一定得把這事告訴自己的老板。

而現在唯一不知道的《帷幄》分數的,是江漢謀的送片人。

*

陳鐵林回去之後,在群裏告訴了TAO工作室成員《帷幄》的得分。

大家都又驚又喜。

沒過多久, 全國影協便將這新一批的影片評定結果上傳到了全國影視系統當中去了。

很多連鎖影視公司紛紛查詢國慶档的預備影片,果然看到了大家爭論已久的《騎虎問風》和《帷幄》兩組片子。兩部片子的原片都是等待上傳的一個狀態, 而在《帷幄》的下面,赫然標著全國影協的評分——91.3分。

全國各大影院的負責人, 先後都看到了這個分數,不少人震驚之余, 也懷疑這分數是不是輸錯了。而《騎虎問風》下面卻只有兩個字, 合格。

華國當今的影視系統已經能稱得上非常完善了,屬於公平競爭的自助排擋模式。

影片拍攝完成, 在經過評定之後,制作方確定好档期,並將電影的原帶上傳到全國影視系統的後台當中去。

影片的票價由制作方決定,而影院的票價由影院決定,電影院排好档期之後,系統會收錄線上線下的自動訂票次數,影片的原價部分盈利成分百分之八十的部分歸屬於導演,百分之二十由影院分成,在這這個基礎上,影院可以提高售票價格,但最多不能能高於原定價格的三倍,這提價的部分,百分之四十歸屬於制作方,另外百分之六十的盈利由影院取得。

在多年年前,這樣的模式還沒有在出現的時候,基本上由導演和各影院體系親自去談影片放映以及分成的事宜。

這樣一來,大導演名導演自然是更有發言權,和影視公司的關系的好壞有時候也能決定一個導演的電影的票房。

但是隨著國家的管控越來越嚴格,當初的巨頭導演和影院體系壟斷影視圈的現象已經不復存在了,所有的影院都必須在官方影視系統登記,不然不得取得營業資格,而所有被放映的影片,也需在評定之後取得放映資格,此外,影視體系當中的盈利過程,也基本做到了完全透明公開化,前些年還有人吹多少多少億票房,現在的票房數據,官方影視系統記載得一清二楚,毫無作假的可能性。

原本靠關系,現在靠實力。

在這個商人無利不早起的年代,所謂的人情在利益面前不值一提。

導演的名氣、演員的陣容、前期的宣發以及人們因此而對一部影片產生的期待值,只能決定影片第一天,乃至於初放映時的票房,而決定長久的档期和票房的——只能是觀眾對於影片的評價和影片的長久口碑。沒有人會為了一時的人情,而放棄長久的利益,更何況,這樣的系統之下,影院也不必在與導演或者制作方直接打交道,關系被客觀拉開了,那麽影院幾乎就是獨立又自由的個體戶了。

優勝劣汰就成了档期競爭的絕對規範。

這樣的環境可以說是相當自由了。

由於自由競爭使得越來越多小成本電影出現在市場上,有的人是為了賺快錢,有的則希望在這樣的環境下一炮而紅。

只不過盡管如此,為了不冒險,口碑很好的導演的片子,基本都會被各大影院安排夠足夠的档期,至少在第一天如此,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導演雖然做不到壟斷,但是也絕對不會輕易撲街,至少也是中上的水平。

畢竟就像江漢謀所說的那樣,這年輕一代,沒有那麽多的天才。

而老一輩導演出片子,基本上都會按照各自的咖位,互相錯開彼此的档期,確保觀眾不會分流,各自安好,賺的盆滿缽滿。

厲害的做賀歲档國慶档暑假档的鳳頭,而沒那麽厲害的,就去開學档、短假档混個溫飽。

在新的體系被建立之後,新的規則也就隨之被建立起來。

這個規則不是官方規則,而是江湖規則。

在業內,誰的名氣大,誰的實力強就是爹,否則人家給你穿小鞋也能光明正大——直接和你撞档期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