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第3/3頁)

1.關於狀元,榜眼,探花。

爲了方便閲讀,也避免混淆,我就按照常人的理解,在文中代表了第一第二第三名,但在北宋時期竝非如此。現在同你們大概澄清一下,也方便你們了解,但文中我還是會照樣用南宋(也就是你們所知道的前三代號)。

在北宋初期,狀元就已經成爲對殿試榜首的官方稱呼了《宋會要輯稿·選擧》二之一四

然而殿試第二人,北宋初竝不稱爲榜眼,而衹是‘第三人’的俗稱。直到南宋時期,才開始稱第二人爲‘榜眼’。

在劉一清的《錢塘遺事》中,北宋還有把前三名都稱爲狀元的記載“狀元一出,都人爭看如麻,第二第三名亦呼狀元。”

北宋承唐和五代之制,選年少者二人爲探花郎,也就是不超過十八嵗進士及第著,就叫探花郎。

是從南宋開始,才稱殿試第三人爲探花的。(《夢梁錄》)

2.正如我說的,第一甲分三班,第三班的人數不一定限制在第三名後的前十名(如果應擧人特別多的話就不止10個),但衹佔全五甲中縂人數的比例爲3%,基本是定律。(《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

第一名狀元獨列一班,第二第三名爲一班。

第二甲比第一甲人數多一些,有5.8%,第三甲11.2%,第四甲第五甲人最多,第四甲是37%,第五甲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