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文宮昭文,為許清宵立像,暗渡陳倉,歹毒至極(第4/8頁)

許清宵配嗎?

根本不配。

但很快,隨著上面的意思傳達下來,頓時天下朱聖一脈的文人明白了。

“原來是如此,這些大儒意境就是不一般,他人毀我,辱我,謗我,我一笑泯之,反而給予好處,念其才華,希望對方知錯能改,當真不愧是大儒啊。”

“是啊,我之前有些偏激,如今想了想,的確是如此,許清宵立像自然不配,但這是朱聖大儒給我等上的一堂課,對聖人不敬,但有才華,願給機會,而我等尊重聖人,若有才華,那好處無窮。”

“大儒不愧是大儒啊,我等理當一拜。”

“我就說,為何這般,原來是有這個原因,朱聖一脈,當真是聖人一脈,我等佩服。”

“佩服,佩服。”

天下文人知曉之後,頓時議論紛紛,他們明白其中道理,對朱聖一脈的大儒更加欽佩了。

至於對許清宵,則帶著一些其他看法。

“我朱聖一脈的大儒,如此給許清宵面子,用心良苦,也希望他能有自知之明。”

“恩,希望許清宵莫要辜負大儒之意,若他願意棄意,我等也願意接納他。”

“希望如此吧。”

這是天下朱聖門徒的想法,他們認為大儒如此讓步,盡顯聖人門徒之風範,可若是許清宵不知好歹,那就……呵呵了。

消息傳出,第一時間收到的是大魏京都。

畢竟文宮就在京都之中,各大國公,各大王府之內,皆然得知了這個訊息。

安國公府內。

安國公坐在太師椅上,其余族人分別落座兩旁,第三代站在身後。

“大魏文宮當真有些惡心,這幫儒生竟然能想出這樣的辦法來解決此事。”

“明明就是他們有錯在先,許清宵被迫明意,如今在他們口中,說是說嚴磊有問題,但就輕避重,還讓許清宵棄意。”

“美曰其名給予立像補償,以退為進,將朱聖一脈,說的人人如聖一般,可卻無形當中將許清宵貶低,讓世人誤會,更是令許清宵再入絕境中。”

“若許清宵答應棄意,沒了骨氣,若許清宵不答應,到時給了他們借口,怒斥許清宵不懂進退,不知好歹,狠,狠,狠!”

大堂內,一位年輕男子忍不住開口,他也年輕乃是國公之孫,自然懂得一些是是非非,一眼看穿大魏文宮發的昭告藏著什麽意思。

得知其中意思,他不由勃然大怒,氣的不行,也被這篇昭文惡心到了。

“是啊,沒想到這幫儒生竟然如此狠毒,將自身的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雖然沒有再說許清宵不敬聖意。”

“可其中之言,動不動就是誤入歧途,歪門邪道,希望許清宵知錯能改,自己化作聖人,而許清宵反倒成了壞人?厲害厲害!”

“怪不得寧惹小鬼,莫惹儒生,一張嘴死的也能說成活的,當真是氣人,也當真是為許清宵打抱不平。”

年輕一代開口,憤憤不平,自從他們知曉自己爺爺在朝堂上幫過許清宵。

而許清宵也明意,甚至鬧出如此大的動靜之後,他們便對許清宵產生了好感。

其一,許清宵為人直爽,怒斥大儒,他們本身就看不慣儒生,許清宵的所作所為,他們十分滿意,很符合胃口。

其二,安國公幫了許清宵,自然許清宵也會記恩,未來必會來他們安國公府上,很有可能會成為自己人,所以提前產生好感也正常。

正是因為這兩點,當他們看到大魏文宮發出來的昭告之後,他們才會如此憤怒,如此生氣。

為許清宵打抱不平。

可當他們說完這些之後,大堂內一片安靜,過了一會,安國公的聲音響起。

“說夠了沒有?”

“說完了沒有?”

他開口,聲音平靜,可卻讓所有人不敢說話了。

待眾人徹底安靜,安國公的聲音繼續響起。

“你們自幼在皇宮,而且大部分已經有了要職,我本以為你們應該知曉一些朝中規矩。”

“可沒想到的是,你們還是如此愚笨。”

安國公開口,怒斥眾人,罵的他們更加沉默,但也有一些不解,只是不敢提問。

“你們方才說,這幫儒生狠毒?不擇手段?”

“我反而覺得他們做的對,再者你們是第一次認識這幫儒生嗎?”

“記住,在朝廷當中,在大魏京都內,永遠沒有什麽對錯,只有利益。”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立場,這件事情若是他們承認錯誤,那反過來說,天下文人會怎麽辦?”

“他們會不會服氣?他們不會服氣,因為聖人不可辱。”

“而這件事情,他們的確有錯在先,可錯有如何?只要不是大錯,就沒有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