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章(第2/3頁)

若是有人能夠一起同學問道,那麽自然就會起一股聯結之心。

姜鴻雖然只是讓謝舒在金陵揚名,但謝舒認為,他可以做的更好,這些金陵學子是他的同鄉,以後他們也許會散落在各處,也許會同在殿堂,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至於講學科舉之道,也是謝舒唯一能夠拿的出手的。

之前謝舒從老師那裏得知,各地的官學在科舉一道上並不熱衷,這不僅僅是各個地方對科舉制度的信息差和滯後性,還因為官學更注重學術研究,講求身心修養。

也因此雖說官學出來的學子每年鄉試通過的人數還有不少,可到了京城參加會試便難了,所以能入京師為官的仍然是世家子弟居多,外地子弟即便中舉,也很難進入殿試,只能到地方上做官。

對於這樣的情況,謝舒感覺到一絲悲涼,但這並不是不可以改變的。

文會講學,便是第一步。

當然謝舒並不覺得這有什麽可以影響自己的,就像準備高考一樣,所有人都會做輔導資料,可沒有人的分數是相同的,這和一個人的勤奮有關也和天資有關。

而自己講學,也有助於梳理他從老師那裏學到的知識,和旁人論證,加深理解。

聽到謝舒這番話真是要講解這科舉之道,在場的人心潮澎湃的同時,也半信半疑。

不過謝舒的話確實說到了眾人的心坎裏去。這制科一途,實在是難於登天,平常自己鉆研,卻又擔心,走了岔路,和朋友探討,可一二好友,又遠遠不足,若是能夠在這以應試為主的文會上,和同道之人互相切磋,才是妙事。

謝舒微微一笑,這時又道:“這樣吧,我先拋磚引玉,從這應制詩講起,若是有不足之處,還望各位指正。”

眾人聞言頓時眼神火熱幾分,謝舒之前便有詩名,他講應制詩還能不好嗎?

這些天,謝舒在老師那裏學到的不僅是賦的寫法,這詩也沒有落下。詩賦二者本就有相通之處,詩同樣需要依據韻律,體裁。比起賦,詩的格律雖然嚴苛一點,但內容卻更簡單。

一般來說以五言六韻為主,評閱的重點是聲律、對偶、用字方面,第一者是硬性要求,一旦違背就先行點落,後兩者若是有誤,則會降低評分。

謝舒梳理相關的回憶,將應制詩的一些規則和技巧娓娓道來。

他說完後,眾人都意猶未盡,恨不得再多聽他說說其他的,可大家也知道分寸,總不能強行逼迫,只好在心裏遺憾不已地嘆口氣。

接下來,謝舒又回答了眾人關於剛才他講解的疑問和不解之處,有了謝舒開頭,陸陸續續便也有其他的才子上前宣講。

這場文會到後面氣氛空前熱烈,眾人互相探討,還常常詢問謝舒的意見,謝舒坐在台上,幾乎騰不出空閑的時間。

直到落日依依,文會到了結束的時候,許多人都遲遲不願離開,竊竊私語著在討論什麽事情。

這時忽然有一個直爽學子朝謝舒開口道:“謝兄,這場文會實在是助我等良多,若是今後還能舉辦便好了......當然我們絕不占謝兄便宜,願意出資作為經費。”

他話音一落,不少人連連附和,期待著謝舒什麽時候再辦幾場,這錢不是問題。

這樣的場面,確實是謝舒之前希望達到的目的。

但面對這些熱情的目光,謝舒卻沒有立即回答,因為此時,謝舒還注意到了張恩施和徐勝凱矛盾的神情。

張恩施和徐勝凱他們是寒門,對於他們來說,這樣的花費是一件難事,謝舒不能不顧及,就這樣草率地做下決定。

何況謝舒希望今後有一天,這講學之道不僅金陵的學子能夠參與,對普通的百姓也能夠不設門檻。

但這樣會很艱難,其中的花費也不是小事,謝舒當然不可能讓郎君來出資來幫助他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得想一個萬全之策。

因此謝舒既沒有直接答應,而是這樣回答道:“多謝眾位認可,我倒是有一個雛形的想法,大家志同道合,尊師取友,不如建立一個文社,每月聚會一次,好修之士,為學問之地,也可為功名之門......只是文社之事,事關大家,細節之處還需要多多琢磨......”

他剛一說完,大家紛紛叫好,若是每月固定辦一次,那麽他們也不用愁了,於是七嘴八舌地給謝舒出主意。

謝舒最後也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只是道,過不久回復大家。

所有人這才心滿意足地離開。

等大家從繪幅樓出去,還是有些戀戀不舍,這時很多人忍不住回望了一下剛才這場文會之地,心中忽然不約而同地生出這樣的一個念頭,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

謝舒回去的一路上都在思考這件事情,他既然要做文社,那麽就不只是今天這樣簡單了,往後,他需要不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