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八十五(第2/4頁)

“秦國有都江堰,沃野千裏。”嬴政說:“你若早生幾十年,先昭王也許更需要你。”

“請秦王三思:一家之主從不會嫌自己太富裕,一國之君也沒有嫌國家糧食多的道理。”鄭國搖頭:“昔年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確實恩澤一方。但巴、蜀之地,道路崎嶇、路途遙遠。糧草再豐富,也需兵馬來運。秦國境內,卻有大把的土地浪費,何苦如此?”

“你指得哪裏的土地浪費了?”嬴政問。

“關中之地。”鄭國回答。

嬴政蹙眉。

“關中之地,常年災害。”他不贊同地開口:“怎能言及浪費?”

“秦王請聽我一言。”

鄭國卻是不急不慌,出言解釋:“關中之地地形崎嶇、缺水少土,一遇災害,確實容易出問題。澇,則洪水成況;旱,則連綿斥鹵。可我以為,這問題不在於災害,正是在於不行水利之事,無可積累水土。所以關中之地,急需修渠做引水、引肥的作用。”

如鄭國所言,沒有哪個國君不希望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好。

他言之鑿鑿,好似早就準備。那嬴政再不認同,也要聽聽他有什麽辦法,能改變關中之地的情況了。

“你說修渠可改變。”嬴政又問:“那該如何修渠?”

鄭國等的就是國君如此發問。

他精神一振,不假思索,出口就是長篇大論:“關中地形復雜,西北高、東北低,可西引涇水、東注洛水,依憑山脈走勢開三百裏為渠。運用‘橫’、‘絕’技術,攔河引流。”

先拋出總結,而後不等嬴政追問,鄭國自顧自地出言解釋。

“一則因為涇水渾濁,含有大量泥沙,可改善斥鹵地的情況。二則,涇、洛、渭水之間,便可如蛛網密布灌溉。如此計劃,澇時水有河道引流,旱時亦不缺水務農,將會大大改善這一方水土的情況。”

鄭國說道:“到時候平民不缺飯食,自然會念及國君的恩惠。”

嬴政倒是不在乎別人念不念他的好,只是乍聽鄭國所言,確實很有道理。

不說別的,關中缺水缺土,是個問題。

維楨夫人向來把“提高生產力”掛在嘴邊,這麽多年下來,他也見識過其中好處。

生產力提升了,國力便會大大增加。

修一水渠,改變千萬畝田的情況,其中效果,不比改善農具、推廣新種植物差。

這也與維楨夫人的理念不謀而合。

就算鄭國來秦國是有其他目的,但他言及修渠,這渠修好了,確實不是壞事。

“王上。”李斯卻依舊不太贊同:“秦國也不是沒有水工。”

鄭國聞言挑眉:“可秦國的水工,怎麽不提及修渠之事?”

言下之意即是,他們不敢,也沒那個本事,更無遠見。

看來這位鄭國還挺自負。

“秦廷臣工來來去去,就沒幾個秦人。”鄭國堅持道:“秦國可收韓臣,為何不能使用韓國的工人?”

但嬴政也不是這麽容易被說動的。

少年側了側頭,黑白分明的眼睛銳利無當。

他敏銳地指出問題:“可你還是沒說為何來秦。”

鄭國一愣:“我分明說是因秦需要——”

嬴政擡手。

十三歲的少年人,看起來年輕,但威嚴絲毫不減。

僅僅一個動作,就讓鄭國下意識地閉上了嘴巴。

嬴政並沒有生氣,他的面孔中甚至依舊沒什麽情緒,只是一雙眼睛認真地看向鄭國:“你只說你能為秦做什麽,卻沒說你想從寡人這裏要什麽。”

鄭國微凜。

倘若說初見時,只覺得這少年秦王意氣風發,當他說出這句話時,鄭國才知曉面前的年輕人不可小覷。

不是每個人都能清晰認知到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回事的。

入秦之後,鄭國見鹹陽街頭熙攘,見鹹陽人生活富足,就覺得韓王所謂疲秦之策,未必能成。

勞師動眾、傷及根骨的前提是,對方本就是名行將就木的老者。

對於韓國來說,也許修渠是件頂天的大事,一個不甚會拖累整個國。

但對於秦國來說根本不是這樣。

叫一名年輕力壯的青年將軍日夜操練,他會累倒嗎?未必會,搞不好會變得更為英武無當。

鄭國意識到了這點,可他猶豫許久,還是借著那一鍋茭白的借口去拜見夏陽君。

“秦王高瞻遠矚。”再開口時,鄭國的語氣裏帶上幾分真誠:“這天底下無人不有所圖謀。士人讀書、遊學,是為了以胸中筆墨施展抱負,為一國、甚至是為天下做出一番成就。美名其曰施展抱負,實則也是為了名留青史。”

鄭國一聲嘆息:“士人尚且如此,工農不也一樣?農人只要種多多的糧食,就會滿足。我為水工,自然也是想於水利之事有所作為,可韓國無情況、無能力,中原各國,也只有秦國有這個底氣。況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