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2章 下一個目標(第2/2頁)

這些提出倒不如繼續以台州向南攻擊,拿下溫州。這樣一來寧波—台州—溫州三地連成一線,既能滿足於擴張,又能把江南的包袱繼續丟給清廷,何樂而不為?

當即,雙方就為這個問題而爭執起來,你說你的道理,我講我的理由,各自誰都不服。

“大都督,我倒有一個別的想法。”此時,王樊卻開口道。

朱怡成示意他直言,王樊說道:“如今福建水師已基本不存,廈門防守力量薄弱,剩余的水師也就僅僅只能依托港口勉強保持而已……”

“王副使難道打算以廈門為目標?呵呵,這未免太好高騖遠了吧?”不等王樊把話說完,在場就有人不屑一顧地反駁,在他看來一口氣跳到廈門這麽遠簡直就是笑話,你怎麽不說直接帶著水師北上去攻天津呢?拿下天津直接再殺到北京城,沖進紫禁城一刀砍下康麻子的腦袋不更好?這樣一來什麽中原逐鹿什麽全不需要了,直接一錘定音得了。

還別講,攻擊天津的想法朱怡成還真有,早在組建寧波水師的時候他就琢磨過這一招。要知道天津是北方要地,而且離北京並不算遠,如果快馬加鞭的話也就是一天的路程。如果能仿效八國聯軍的方法從天津入手再一口氣朝北京攻擊,那麽給予天下的震動是極大的。

但這個想法也只不過是一個念頭罷了,根本就不切實際。打仗可不是在地圖上比劃,戰爭的因素錯綜復雜,先不說寧波水師是不是有拿下天津的力量,就算僥幸偷襲天津成功,那麽以北京附近所駐紮的清軍兵力而言根本就打不到北京去。

而且就算能最終到達北京,北京又是何等雄城?那是能輕易拿下的麽?想當年後金大軍繞開山海關從張家口殺過來又不是沒有打到北京城下,可最終也不是退走?除非是朱怡成昏了頭了,又或者他想自找死路才會使這麽一招,這招一旦使出來,除了能給大清王朝帶來點麻煩外對自己沒有任何到處,其結果不僅是打天津的寧波水師全軍覆沒,甚至有可能連老巢寧波都保不住。

“廈門?我可從來沒有說去打廈門啊!”王樊先是一愣,接著就笑了起來:“我只是說廈門的福建水師已無出擊力量,在這種情況下我寧波水師或可在這上面做些文章。”

“王副使說的恐怕是台灣吧?”董大山腦子轉的快,恍然大悟道。

“董將軍高見!”王樊翹起大拇指贊道:“台灣孤懸海外,被清廷拿下只不過區區十數年,這些年來清廷為防止台灣反清勢力死灰復燃一直壓制嚴厲,不僅強行攤派,對百姓加稅加糧,而且還對台灣民眾舉動防範之極,而台灣一地百姓也有不少心念前朝的,在如今情況下與其打其他地方不如占了台灣,一旦台灣拿下,整個福建就在我軍監控之下,同時更能確保南洋航線的暢通無阻啊!”

王樊的話頓時讓大家沉思起來,作為海商,王樊可以說是在場眾人中對台灣最有發言權的,另外他所說的也是事實,無論是廖煥之還是蔣瑾,他們都曾是清廷的官員,當然清楚清廷是如何防範台灣的。

後世經常有人說康熙是仁君,說清朝是唯一一個永不加賦的朝代,甚至有位知名作者還把這句話寫到了小說裏去為大清王朝吹噓。可實際上,清朝的確沒有加賦,但別忘記對於清朝來講還有稅和糧,說白了就是個換湯不換藥的把戲。

綜觀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僅僅以稅收而言,整個清王朝的稅糧是最重的,如果不是因為生產力的提高再加上小冰河時期的過去,另外還有高產糧食的逐步推廣使得老百姓還能吃得上飯活得下去的話,以清王朝對老百姓的剝削早就反旗遍地了。

不能不說王樊的話有道理,當然這裏面也有王樊的私心在。拿下台灣對於四海商行的向外擴張有極大的好處,台灣四面臨海,有著天然良港,當年鄭家憑借台灣能同清廷抗衡幾十年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不是鄭家的後人不爭氣,那麽如今台灣就不是現在這個局面了,實在是可惜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