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4章 各持己見(第2/2頁)

掃視一圈,何顯祖道:“前明時期,天下年歲多少數?想來諸位都知曉,滿清之時最盛年歲才幾何?而如今年歲又是多少?諸位身為軍機,自然更是清楚!這些歲入從何而來?其稅又從何而得?難道靠的是農?”

何顯祖這話說的沒錯,前明時期的國家財政收入才幾百萬兩,碰到天災人禍之時這收入更少。說前明是如何亡的,有說亡於黨爭,有說亡於流寇,也有說亡於滿清。而實際上真正的原因卻是因為財政問題,國家財政的崩潰導致各項問題的暴露,最終使得前明轟然倒塌。

而現在,大明在朱怡成手裏采取了新的國策,眼下大明的財政收入達到了歷史上從來沒有的高度,全年歲收超過了二億五千萬,這個數字要放在以前是任憑誰都不會相信的。

而且這個數字依舊在不斷上升,隨著北美也就是新明的開拓開始進入穩定發展期,大明本土對於新明的投資逐漸減少,反而新明依靠出產和資源今後會給大明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至於南洋這邊,呂宋的拿下,也使得大明從南洋獲得了一片海外領土和財源,接下來就是柔佛,一旦再拿下柔佛,那麽整個南海就成了大明的後花園,從而成為大明更一處源源不斷的聚寶盆。

何顯祖之前久在海外,在琉球之時他不僅肩負任務,同時也是負責琉球貿易和大明對外開拓商貿的負責人,對此他非常清楚這裏面的情況。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何顯祖表現出了和孫嘉淦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大明現在的國策絕對不能改變,不僅不能改變更要加強對工商的扶持,至於農業方面雖然重要,卻沒到那麽嚴重的地步,董銘奏折中所寫完全是危言聳聽。

“何大人!”孫嘉淦頓時坐不住了,當即起身道:“何大人所言雖是事實,可何大人可知一點,如無農的話這天下又如何穩妥?但凡歷朝歷代,這天下之所以動亂是何原因?不就是因為老百姓沒了飯吃?如果一味逐利,忽視農桑,就算有再多的金銀又有何用?難道金銀就能當飯吃不成?何大人別忘了,如今我大明封鎖清廷,正是我大明的封鎖清廷拿著銀子都買不到物資,這不就是證明了這點麽?”

何顯祖頓時哈哈一笑,反問道:“按孫大人所說,那麽如果清廷能買到物資呢?這金銀不就有用了?再者,如今我大明海外沃土何止千裏?海貿昌盛,每年由海外運來的糧食難道還少?以其之利換其之需,這不就是為商之道?更是平衡之道!”

“但如今地方毀田改桑種棉已成風氣,這糧食在地方價格一漲再漲,普通百姓又如何承受得起?一旦長此以往,地方必亂!”

“我倒不這麽認為,朝廷又沒讓他們這麽做,更未要求他們毀田改種,如何種地不是百姓自己的事?再者,世人逐利,這樣做也不奇怪,什麽能帶來利益他們就種什麽,不是理所當然的麽?或許過些日子老百姓覺得種糧食更賺錢說不定就全部復田種糧了,難道到那時候你孫大人又要開始憂心工商不穩,年歲銳減的麻煩了?”

隨著何顯祖和孫嘉淦兩人你一句我一言,很快對話就帶上了明顯的火藥味。兩人各持一詞,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一個稱對方不顧國本不顧百姓死活,而另一個稱對方只是看到農業的重要卻未看見工商帶來的好處。

誰都不服誰,誰也說不了誰,這兩人分辨到最後居然忘記了場合,當著朱怡成的面吵了起來。

瞧著他們爭吵的樣子,還有不斷入耳的那些話,朱怡成倒也沒制止他們的爭吵,從一旁廖煥之有些無奈的表情,朱怡成猜出這份奏折之所以軍機處沒有初批,恐怕也是因為意見不同,一直未能統一有極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