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迢迢長路48(第4/7頁)

但他並沒有放棄傳統畫,梁家家境優越,一邊是教授丹青的夫子,他願意學,就又請來了教授西洋美術的家庭教師。

只不過,教授丹青的夫子一直斥責那西洋美術不過是邪魔外道,奇淫技巧。

梁秋臨國中畢業,前往西洋學習美術的時候,老夫子更是一臉失望。

對於此,梁秋臨很抱歉。

只是,他的執念依舊在,畫出那夢中的倩影,就是他畢生的夢。

也是梁秋臨學畫之始的目標。

與他而言,傳統丹青也好,西洋美術也好,他努力學習,鉆研技巧,都是為了一個目的,為了達成他從小到大的目標。

而孰輕孰重,是東方畫更好,還是西洋畫更好?

他回答不上來。

從西洋留學歸來,油畫,水彩,雕塑,在西洋的時光給他看到了更多的世界。

梁秋臨就像是一只不斷吸水的海綿,他總覺得,只要學的多了,都學會了,早晚有一天,他能夠把那夢中的倩影畫出來。

只是,從國中時開始學習西洋美術,到二十余歲外洋留學歸來。

東洋畫,西洋畫,丹青,白描,沒骨畫法,水彩,油畫......

他掌握的越來越多,可依舊畫不出來。

畫不出來。

梁秋臨曾經抱有幻想,會不會有一天,他走在街上,在一個胡同,在一個轉角,在一個攤子上買東西,擡頭就會看到那夢中的倩影。

西洋留學的教授對他說:“梁,你的畫很好,但太注重技巧了。”

這樣的話,教他丹青的老夫子也曾說過,“匠氣太濃。”

這並不是一句好話。

有技巧,匠氣太重,隱藏在這句話背後的則是沒有情感,沒有意境。

沒有生命力。

而對於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夫子與教授給出的答案都是:

“去觀察,去體悟,把你的情感,你的愛恨融入到畫中。”

“畫你想畫的東西,你畫畫是為了什麽,抱著你的熱愛,你的痛苦,你的喜怒哀樂。”

投入情感,梁秋臨從來沒有覺得這麽難。

他是一個人,他有家人,他也有朋友,他當然有喜怒哀樂。

可這些情感與畫之間仿佛是抽離的,梁秋臨畫畫的時候,仿佛是一個冷靜的劊子手。

畫什麽,擡筆,點墨,畫就完了。

他把自己當做局外人一般審視著自己的畫,一個花瓶,跟真實的花瓶差距多大?

一個人像,有沒有精準地描摹出每一處?

梁秋臨顯然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只不過,他從小到大,畫了二十幾年的畫,他所為的始終都是把夢中的仙子畫出來。

那是他唯一能傾注情感的畫。

但他一直畫不出。

梁家二少爺回國,送給朋友的畫像引起陣陣驚呼,不知多少人千金求得一幅畫。

他始終並不缺錢。

畫了一幅又一副的肖像畫,梁秋臨累了。

身邊的人他沒少觀察,可該畫不出來還畫不出來。

外出寫生,走遍了這京城的燕京八景,景色美不勝收,可畫出來的東西依舊如此。

匠氣,技巧,完美無缺。

精確仔細地還原每一處。

但沒有情感。

梁秋臨將手中接下來的求畫單子畫完,他暫停了一切上門。

帶著自己留學時的簡易畫板,收拾收拾東西,帶著最簡單的白紙與鉛筆橡皮,走上了街頭。

他沒有走太遠,也沒有離開京城,只是在這偌大的北寧城內,漫步目的的,不著邊際的走著。

梁秋臨不知多久沒有走在故國的街頭上了,過去的幾年中,他看歪歪扭扭的字幕比漢文更加熟悉。

如果不是在公寓之內,自己用漢話自言自語,他時常會覺得,太久不用母語就會徹底忘掉。

重回大寧,眼前不再是金發碧眼,紅發黑瞳的面容,也沒有那各式的洋裝,不見灰蒙蒙的天空。

但聽著耳邊的京片子,看著街上各色的幌子,熙熙攘攘的人流,梁秋臨決定畫下這裏。

他隨走隨畫,有的時候坐在膠皮車上,看著車夫的背影畫出一張速寫。

有的時候看著路邊的乞兒,臥倒的老人,描摹出一張肖像。

有的時候站在鋪子的門口,看著人來人往,畫出街景。

大街上有太多梁秋臨沒有見過的東西,從小到大他緊守規矩,活在家庭的世界裏,離開學校便是回家畫畫,外邊的一切都沒有看過。

後來梁秋臨走到了天橋,這裏是北寧南城的繁華勝地。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十樣雜耍,百種吃食,人來人往,百姓人間。

他在這裏支起了畫攤,為來往的路人,天橋的百姓,賣藝的藝人們畫像。

一副肖像畫很便宜,十個銅元就能畫一張。

盡管如此,這個價格對於天橋上的賣藝人,小販們依舊不便宜。

最初在天橋擺上畫攤的時候,梁秋臨穿著自己的衣服,一身的洋裝西服,看著就和這裏格格不入,生意也是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