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吳老夫人落後的時間裏, 紹王妃拉著娘家嫂子說悄悄話:“嫂子覺得我與王爺看好的姑娘怎麽樣?”

魏夫人雖比紹王妃大不許多,但鬢邊銀絲參半,乍然一看與紹王妃倒像是兩代人。

魏夫人看這位脾性與世人不同的小姑子, 從年輕時就是待孩子似的縱容, 此時也只是含笑:“王妃都這麽問了, 我就看得出您滿意的很。”

紹王妃眉眼明艷, 喜色顯然:“瞧瞧那張小臉兒,放到外頭,不說是我的兒媳,說是我的女兒也有人信不是?”

又說起兒子:“黎蘅那孩子雖是幼子, 打小被我當成眼珠子似的養大,卻不曾被我嬌慣壞——不是我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黎蘅他著實是個人品厚道心性純孝的好孩子, 最難得是脾氣又好的不像話,將來對妻子必然極好。正因如此, 我也得給他尋個好姑娘才能放心。”

“但嫂子也知道我終身之憾——王爺處處都好, 待我也沒說的,偏生這容貌上差一截……”

魏夫人都想捂嘴:“我的姑奶奶啊,您嫁了王爺都要三十年了,夫妻過得跟蜜似的, 怎麽還惦記這一茬呢?況且王爺可是皇親, 這容貌是不好說嘴的。”說紹王爺就是說當今皇室啊,您敢說我們不敢聽啊!

王妃颯然而笑:“這有什麽說不得的, 他自己都整日翻來覆去念叨呢。嫂子也見過,我去了的均兒相貌便隨了父親。”

如今說起年少而亡的長子, 王妃雖然黯然但已走了出來:“當日均兒日漸長成, 跟他像的脫了影兒似的, 王爺就捶胸頓足的懊惱。好在蘅兒隨了我,這妻室我自然不願意馬虎。”

魏夫人無奈,人家父母都是拿定了主意容貌為先的,她這個當大舅母的哪有什麽可說的。

何況想想也有道理哎:以紹王府的地位,擇世子妃固然要名門世家之女,但要完全門當戶對的也沒有啊,著重挑品貌也是應當的。

紹王妃語氣飽含期待:“我已經叫楊奇兒去跟著那些姑娘們了——容貌我已是極滿意了,只要再看看是個心誠溫厚的孩子就好。”反正他們紹王府又不需要什麽八面玲瓏社交式人物。

只要心好,只要能夠對周黎蘅好,王妃就心安。

周黎蘅的秉性,紹王時時都要拿來敲打一二,正是愛重嫡子之下的恨鐵不成鋼:這樣的好心腸豈不是任人欺負?

以紹王的脾氣,只要想一想兒子被人欺負就要當場爆炸。

所以夫妻倆早達成共識,世子妃得是個好人啊,否則自己兒子可能叫人家囫圇著吃了。

紹王妃和魏夫人說著閑話到了齋房,早有幾位僧道候在了那裏。

且說本朝僧道並沒有林姜印象裏的道不同不相為謀。當日秦可卿喪儀上,據說就有五十眾高僧、五十眾高道,對壇按七作好事。

氣氛還挺友好和諧。

可見本朝風俗,富貴人家都是僧道並重,一會兒給佛祖燒燒香,一會兒給道祖捐捐錢。重大場合就兩邊都請著,道佛同尊。

一家子裏的太太奶奶們信的神靈不同很是常見,也不會因此而吵嚷起來。

比如賈府就是賈母跟著夫君榮國公更信道,尋替身出家也是入了道門。而王夫人等則是更信佛,按月往水月庵舍錢貢奉佛燈。

這大概也跟本朝太、祖爺的治國理念有關,不願意道佛兩家哪一門獨大了去,賺去太多眾生信仰。倒是這麽混搭著兩邊都可用,但兩邊都不出頭才叫他老人家更放心。

果然如他所願,佛門道門都沒有成為大周朝的專業信仰,甚至還逐漸淪為了達官顯貴用來安心的工具,遇事還得搭夥兒一同上陣幹活。

可以說如今京中的道觀佛門,已經沒有什麽高僧高道的風骨了,全都是摟錢的好手,還互通有無,給道友(佛友)介紹豪門富戶的生意。

而紹王妃顯然對兩門都不甚信任。

任由高僧、高道們講佛法的講佛法,念道經的念道經,她只是走過去給供在案上的泰山石虔誠上了香。

不為過去,而為將來。

逝者已矣,她不得不堅強起來,保護另一個孩子。只盼泰山奶奶保佑,讓黎蘅一切順遂。

如今她看中的兒媳婦也出現了,只盼兒子能夠消除那無緣無故的病候,順利說親。

待還願儀式完成後,紹王妃輕輕一擺手,就有下人送上兩盤金銀,僧道各一盤,然後將他們從角門引出去。

一轉頭,只見吳老夫人坐在交椅上已經要盹過去了,可見興致缺缺。

還是魏夫人走上前去,輕輕推了推吳老夫人:“走吧,咱們去瞧瞧姑娘們玩什麽呢。”

吳老夫人才從瞌睡中驚醒,下意識點頭:“嗯嗯,這段佛經講得好。”

-

且說紹王妃設宴並不與宮裏太後的壽宴相同,把姑娘們都白扔進花園中。

她早讓人預備下了屋內屋外的熱茶爐,準備了各色女孩喜歡閨閣遊戲,琴台棋局不必說,更有雙陸投壺等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