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漢口集會(第2/3頁)

順先生笑了笑,“既然是人造的東西,肯定有學習的方法,洋人學得會,我們為什麽學不會呢?”

“可是……”那人的腦子成了一團漿糊,“可是我聽說,這些東西,只有洋人才能學會,我們天生學不會……”

“誰說的,我們不僅學得會,還要比他們學得更好。”不等順先生開口,劇院裏一些留過洋的學生坐不住了。

柳掌櫃安排好的夥計黑子十分機靈,選了一位看起來文質彬彬的正在和周圍人解釋的青年學生,遞上了一把系著紅繩的電喇叭。

“這是?”

“現者先生的意思,今日在劇院裏的每一位觀眾,都有可能是說書人。您若有想說的話,不防用電喇叭讓大家都聽到。”

青年學生之前就在推測現者先生的意圖,看到準備好的喇叭,心中的猜想頓時明確了幾分。既然如此,他也沒有推脫,拱了拱手接過喇叭。

“大家好,我是一名去國外留學過的學生,關於方才順先生說的學習洋人本領一事,我有幾句話想說,大家不用知道我的名字,只要知道我是一名華夏人就好。”

順先生就著喇叭敲了一下醒木,“書到這裏,要換人講一段了。”

順先生和現者劇院的操作稱得上驚世駭俗,沒人聽說過節目表演到一半,突然請一位觀眾繼續說的。不過,出於對留學生的好奇,也出於對現者這個名字的信任與期待,觀眾們並沒有抗議。

雖然從清政府時,華夏就開始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但是留學生並沒有真正走入大眾視野,除了留學生本人或者與留學生交情匪淺的進步人士,大多數人只知道留學生身上鍍了層金,卻不知道他們出國到底學了些什麽,有什麽能力。

這一方面是因為很多留學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回國後沒有平台展露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則是挨打多年後纏繞在民眾心中的枷鎖的影響。

正因如此,才會有很多諸如華夏人天生學不會洋人的東西,華夏人天生沒辦法和洋人一樣發達的主流思想。

文質彬彬的年輕學生以自身為例子,有條有理地講述起留學過程中的所學所思,雖然他的講述肯定不如順先生有意思,但勝在信息量爆炸,哪怕只是簡單的敘述,大家也聽得津津有味。

就像他站起來時說的,大家不需要知道他的名字,只需要知道他是一位華夏人,他講述的,是華夏人可以做到的事。

簡短講完想說的話後,學生把喇叭遞給了不遠處的一位女性友人。友人同樣是留學生,比起男青年的簡潔直接,她的敘述更生動一些,不僅從另一個角度講了自己學到的東西,還對男青年說的一些不好理解的概念做了補充解釋。

兩人講完,順先生接過話頭,通過方才青年們說的話,再次提出疑問。或許順先生一個人知道的東西很有限,或許謝顏也不能保證自己無所不知。但在這個滿坐著各行各業華夏人的劇院裏,一些人的疑問,總有一些人可以解答或給出思考的方向。

昏暗的環境放下了人們心中的界限,暢所欲言的氛圍鼓動著每一位聽眾,人們不僅認真聽著他人講述的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也開始思考自己了解什麽,可以講述什麽,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能力與不同。

到後來,在順先生提出問題示意由觀眾開始講述後,人們甚至開始爭相舉手,搶著拿起那把系著紅繩的電喇叭。

順先生的提問也沒有局限在留學生與洋人身上,工人、商戶、農民、後宅、老師……他引導著人們關注漢口的各行各業,而圍繞的主題則是近十幾年來的變化。

氣氛越來越白熱化,卻沒有人起身鬧事,大家的腦海裏充滿了爆炸般的知識,只想聚精會神聽清起身發言的人的每一句話。

系著紅繩的喇叭在劇院裏各行各業的人手上傳遞著,就像在漢口城內的每一個角落裏傳遞著。一位三四十歲的婦人接過喇叭,用帕子捂著臉,鼓足勇氣用自身經歷講起了十幾年來婚配條件的變化,講到後面,受到周邊人的肯定,直接放下了帕子,渾身散發著自信的光芒。

……

連順先生和柳掌櫃都不知道,謝顏此時就坐在現者劇院的角落裏,普普通通的裝扮,普普通通的位置,應急燈的光照不到他的臉上,劇院裏的光卻照亮了他的心。

現者是來自現代的靈魂對這個時代帶來的指引,而民聲,才是無數活在當下的人的呐喊。

“不知民聲,無以為繼”,民聲日報的編輯部全員出動,隱藏在劇院的各個地方,兢兢業業記錄著每一位發言者所說的內容。

這個微縮的漢口社會發出的聲音,值得被傳遞到更廣闊的天地。

謝顏看到激動的工人詳細訴說不同航運公司的待遇問題,看到滿臉愁容的掌櫃感嘆傳統生意越來越不好做,看到青年學生盲目自信被有理有據反駁到漲紅了臉,看到羞澀的農家姑娘認真回答別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