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第2/3頁)

他們一行很快從前殿過去,天子沒好氣的:“你看看,你看看他對朕這個皇父是什麽態度?”

分明是這小子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把他說的“悄悄”大刺刺的捅了出去,讓他以後在貴妃面前都沒有臉面了,他反倒還生氣來了。

也是他昏了頭,竟然相信一個還不到四歲的孩子能辦成事,皇長子就是再被先生們誇聰穎,那也是先生們根據他的表現加以斷定,只是誇一誇罷了,誰會指著一個幾歲的孩子去辦事的。

楊培哪裏不知道天子這只是惱羞成怒罷了,並非是當真生殿下的氣,順著說道:“是是是,下回陛下再說一說。”

最近兩位太傅已經提議了,想讓皇長子在明年便正式跟在陛下身邊學習治國之道,殿下還要讀書上學,能跟在承明殿學習的時候只有旬休這一日,陛下正在考慮。

聞衍聽出了楊培的意思,抿了抿嘴,神態端正起來,沒有再開口。

大臣們是有這等提議,但只還在商議當中,按聞衍的心思,他倒是覺得為時過早了些,皇長子如今年紀尚小,心性還未定,過早的被朝中的事壓著對他並不利,何況若是要把皇子帶在身邊親自教導,需得同貴妃商議過才行。

聞衍剛壓下去的心思又浮了出來,想著貴妃,臉上又掛不住。他如今才在貴妃面前丟了回顏面,叫他哪裏好去鐘粹宮找貴妃的。

何況貴妃還不知道他對皇長子以後的規劃,按他對貴妃的理解,貴妃淡泊名利,不爭不搶,在宮中除了處理宮務,連出門都極少,這樣全然不會拉攏後宮的做派,只圖著過安穩日子,貴妃怕是想著等以後皇長子大了,能逍遙的當個親王就足夠了的。

她這樣毫無野心,定是不願見到皇長子卷入奪位之爭的,他若是去同她商議這件事,貴妃恐怕會竭力反對。這是讓天子頗為頭疼,束手無策的一點。

換做其她有子的嬪妃,就是表面上裝作雲淡風輕,開明大度,但心中哪裏會對那個位置沒有想法的,只要有一絲機會擺在面前,聞衍相信沒有人會不心動,但貴妃不同。

聞衍有些頭疼:“這件事還需從長計議。”

天子轉身回了承明殿,顯是不願多談。

楊培連忙跟上。

到了宮學,他們剛到,後腳顧大人也到了,先是問過了他們,知道聞歌要去另一堂並不意外,聞歌年紀大,跟著他們學明顯不適合,顧元舜問的時候便已經想到了。

“挺好,蔣侍讀和陳侍講都是學問淵博的人,他們在翰林多年,對宮中收藏的各種書籍內容信手捏來,倒背如流,還不時修正典籍,你跟著他們好好學,你的學問自然會跟著豐富起來。”

這是宮外的書院先生們做不到的,先生們再厲害,讀過的書卻是有限,流傳下來的傳書有大部分被世家收藏,最大的卻是收藏在翰林裏,這也是無數的學子想入翰林的原因。

聞歌是宗室子弟,就是不用好好讀書,他的前程也不會差,但他既然身為皇長子的伴讀,顧元舜也多交代了一句。

聞歌擡手謝禮:“是,謝先生。”

顧元舜點點頭:“坐下吧,今日我們講“仁”,何為仁…”

一堂課下了,顧元舜帶著聞歌去了另一堂上,跟今日講學的蔣侍讀說明,蔣侍讀應下了,把聞歌帶進了堂裏。

這間堂裏坐的都是宗室子弟,蔣侍讀指了指靠窗的位置:“你先坐那裏吧。”

聞歌從容的走過去,堂上不時有眼神朝他看過來,對聞歌在他們堂上來聽學十分詫異。同為宗室子弟,互相認得,便想著問一問,正逢到點上課了,先生的戒尺在堂上響起,只得先壓了下來。

蔣侍讀和陳侍講幾位講學先生官職小,管不住這些宗室子弟,但顧元舜身為太子太師是能壓得住的,顧元舜找到聞玖講過一回話,從那以後堂上的宗室子弟們就不敢鬧事了。

等一堂課下了,聞歌正要去隔壁堂上,被幾位宗室子弟給攔了下來:“聞歌,你怎麽跑到我們堂上來了。”

他之前都會趁著這一點休息的時間給明靄他們講一講話本子上的故事,現在被幾個人給攔下,聞歌只能先作罷。

皇長子帶著幾位伴讀先找了過來。

這是他頭一回去別的堂上,跟他們堂上的安靜不同,這一堂上的宗室子弟不少,到休息時候七嘴八舌的十分吵鬧。

他們幾個年紀都不大,跟這堂上的宗室子弟們相比更是矮墩墩的,很容易被人給忽視了的,聞意幾個還沒見過這等堂上的場面,下意識往後退,露了兩分怯,想退出去。

聞意想牽好友的手,跟他一起出去,還沒牽上,“好友”已經爬上了一張坐椅,站在高處,挺著自己的小胸脯,超大聲:“殿下來了。”

母妃說過,人人都要對殿下行禮,要聽殿下的話。殿下習慣了宮中人人都給他行禮問安,對著這些比他大的宗室子弟並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