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康熙二十八年,三月。

暮春時節,陰雨連綿。但這樣的天氣卻半點沒有阻擋京師人民的熱情。大前門街擠滿了人。有不知情的外鄉人闖入,甚覺疑惑:“大娘,今天什麽日子,這不年不節的,怎麽這麽熱鬧。”

大娘晃了晃手中的號碼牌:“看到沒有?”

“看到了啊。咋了?”

“你哪來的?看到了還不明白?沒見前頭是奇巧居嗎?我們都是大清早過來排隊拿號的。有號才能買嬰兒車。”

外鄉人愣住了:“嬰兒車?”

“奇巧居上月剛出的新品,給三歲以下孩子用的。小巧簡潔,下頭四個輪子,能在地上推著走。現在京師官道都修了水泥地面,推起來也不費勁。等我買了,可以天天推著我家寶貝乖孫出來溜達。

“車子後頭還有個置物筐,買菜裝菜也方便。我們家裏人少,大家都有活。平日出個門還擔心孫子一個人在家不安全,抱著一起去吧,太遠了又抱不動,手累。有了嬰兒車可好辦多了。上個月試賣才出十輛。這回出一百輛,幸好我搶到了一個名額。”

大娘瞪了外鄉人一眼:“這號碼牌是我的,你可不許搶。奇巧居門前爭搶,你就等著被押去順天府吧!”

外鄉人:……

他沒想搶。他連婆娘都沒有,哪來的孩子!要嬰兒車有什麽用!

“不對啊!只有一百輛的話,這裏看著怎麽都不只這麽點人啊。”

大娘翻白眼:“可不是嘛!你說巧不巧,這回玲瓏閣跟新華日化也一起上新貨,可不就全擠一塊了?哎,為了我家乖孫的嬰兒車,我連最喜歡的新款洗發水都沒來得及拿號。”

外鄉人:???這又是哪跟哪啊!

還想再問,三家店鋪掌櫃同時出現,售賣開始。大娘一把甩開他:“別拉著我,我得去買嬰兒車!”

外鄉人:……

胡嫂子從玲瓏閣擠出來,神色欣喜,兜裏揣了兩個墜子。這墜子是用木頭做底,上面刻了一圈圖案,用碎玻璃勾勒出仙鶴模樣,晶瑩剔透,活靈活現,尤其體積似環佩大小,配有瓔珞,可掛腰間。

讀書人身上總要有幾樣配飾。她家條件一般,玉石買不起,這幾年由於朝廷放開玻璃制作,民間玻璃作坊如雨後春筍般往外冒,玻璃的價格也降了下來。

這兩個玻璃環佩不貴,且木頭做底,玻璃鑲嵌牢固,既不影響美觀又沒那麽容易碎。長生跟長康都在書院讀書,可以戴上。玲瓏閣出品,也不掉面子。

胡嫂子將東西揣進懷裏,算了算剩下的銀錢,還余留不少,也不急著往家去,而是轉道去了菜市場。

“給我來兩斤肉。”

屠夫見是老顧客,忍不住攀談兩句:“又來買肉啊?你們家這每個月吃得肉可不少。看來工錢不錯。”

旁邊同樣買肉的陳大娘道:“他們家胡老三在飼料廠當賬房,雖說賬房一共三個。可他們家胡老三是主管的。每個月的銀子能少嗎?更別說,她自個兒還進了新華日化背後的作坊。”

胡嫂子笑眯眯地:“你也不差啊。你們家那位可是在水泥廠。那可是朝廷開的。不比我們要強?”

陳大娘笑得合不攏嘴:“一般一般。也是我們家運氣好,早年學了門手藝,後來聽聞水泥廠要招燒窯子的,他就想著去試試,結果還真選上了。”

屠夫瞄了他們一眼,“你們這一個比一個強,就別在我跟前刺激我了。”

陳大娘斜了他一眼,“呦,你這話說的。你在這菜市場每天至少賣兩只豬,當誰不知道你每天賺多少呢!”

屠夫嘆氣:“現在的豬肉便宜,賺的少。”

陳大娘不幹了,“豬肉是便宜了,卻不一定賺的少。以前養只豬需要多久,現在呢?嘖,你這豬不是自個兒養的吧?我瞅著該是孫家村那邊販來的。我可知道孫家村養豬是出了名的。但他們只養,不宰。都是販給你們,你們殺了來賣。這一來一回,每天有個一兩只也夠賺了。”

被揭穿,屠夫訕訕笑了笑,沒反駁。

胡嫂子不免想到當年胡老三有幸參與豬飼料實驗的事,感慨道:“都是……”

太子二字險些出口,突然記起胡老三當年去莊子上給人喂豬是簽過保密協議的,也是在後來朝廷開放豬飼料的買賣後,他們才恍然回過神來。當初賜他們銀兩救了長生的恩人或許正是太子。

想到長生曾叮囑他們的話。太子功績過大,是好事也是壞事。現今坊間大肆誇贊朝廷,而弱化太子,興許其中有某種緣由。

她跟胡老三聽不懂,但長生讀了這麽些年的書,他說得話一定有他的道理。

胡嫂子下意識改了口:“都是朝廷的功勞。要不是朝廷,咱們現在的日子能這麽好過?能家家戶戶吃得起這麽便宜的豬肉?你們想想,早幾年,豬肉是什麽價,整個菜市場賣豬肉的有幾家?又有多少人賣的起?現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