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殺出個黎明(第2/2頁)

入選條件很簡單,就是以能力舉三百斤,並沿教場繞行一圈者為準。

選拔範圍是整個淮軍在揚州的兵馬,包括新到的新一營和那幾千南下河工。

凡入選者,陸四給每人每月三兩銀正俸,並一天兩頓肉。

明制一斤十六兩,陸四原定是能舉一百五十斤即可,但黃昭卻說必須三百斤。

三百斤是什麽概念,陸四反正做不到,他也不認為淮軍中能有多少人做到。

結果,入此標準者竟有五百余人。

這讓他再次意識到這個時代人的體力是遠超後世的,如在運河挑泥兩百來斤一個來回奔跑而不喘的蔣魁。

事實上鄭氏在創建鐵人軍時,選拔條件更高,乃是“以五百觔石,能舉起遍遊教場者”,這個重量遠超陸四的三百斤,結果鄭氏於全軍得五千力士,從而奠定鐵人兵基礎,此後接連於鎮江、廈門重創清軍,斬真滿州近兩萬。

尤其是廈門之戰,真滿州陣亡將領達八十余,三品以上達28人,參戰一萬余滿兵大半被殲,這對當時男丁總數只剩不到五萬的滿八旗是個毀滅性的打擊。

次年正月,受此巨大打擊的順治離世。

如果不是西南永歷棄國,大陸抗清鬥爭陷入低谷,鄭成功決意退往台灣,南明抗清鬥爭將持續更久,迎來三藩之變後,歷史將又一次改變。

可惜,清有大氣運。

鄭氏於全軍擇力士,皆多年征戰悍勇之卒,陸四的淮軍草創,無論是兵力還是戰鬥力亦或戰鬥經驗都不及鄭軍,因而黃昭能選五百余人出來已是難得。

人有了,還得有盔。

盔須鐵盔,否則何以叫鐵甲衛。

整個揚州所有的打鐵廠包括商人手中的生鐵、熟鐵幾乎都被淮軍采購一空,能夠打鐵制甲的工匠也都被征用到於氏鐵廠。

為了讓這些工匠們能夠安心負責給淮軍打造鐵盔,陸四直接先給每人發五兩銀子,並將他們平日的工價提高一倍,初一更是又發每人二兩紅包。

如此,加上淮軍入城之後並不擾民害民,鐵匠們自然願意為淮軍效勞。只是,打造鐵甲不是打鋤頭等農具,而是需要極高的鍛造技術,因此哪怕有樣品擺在鐵匠們面前,他們的效率也很慢,保守估計,一天能打出兩三付鐵甲來已是了不起。

畢竟,按陸四的要求,除了鐵盔、鐵鎧外,還要打造兩臂、裙圍、甚至鐵鞋,除了腳面是暴露無鐵保護外,全身上下都要罩於鐵甲之內。

這個難度很大。

負責督造鐵甲生產的是那位自願追隨淮軍的山陽知縣羅吉英,他原本是可以離開的,但見淮軍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揚州,這位羅知縣竟然生了留下看看的念頭。

陸四正好缺人,便叫這位還算務實的山陽知縣專辦鐵甲鐵兵事。鑒於揚州鐵匠缺少制甲制兵經驗,效率低下,羅吉英已經派人偷偷過江往南都重金聘請匠人。

原本陸四對鐵甲衛的要求中沒有鐵面,但那黃昭卻說他在日本時看到日本軍隊中的將領有鐵面遮臉,只露耳口鼻,並妝畫王彩如鬼形,臨陣沖殺時看著很是嚇人。

看了不少日本戰國電影的陸四立即在腦海中浮現畫面,於是又叫羅吉英再督造鐵面。

光制甲不成,還得有符合鐵甲重裝步兵所用的武器。

斬馬大刀顯然是再合適不過的兵器。

這斬馬大刀倒不用專門匠人的專門技術,只要刀身質量達到,配以長柄即可。

制刀和制鋤頭差不多,區別就是鍛造強度和工序不同。

除入選鐵甲衛的500余人外,又選同樣人數為鐵甲輔兵,負責臨陣助鐵甲兵穿甲,不臨陣負責鐵甲運輸,甚至是吃喝拉撒。等於一個鐵甲兵配一個助手,就跟曹元馬隊另有兩百多輔兵一個性質。

鐵甲輔兵倒不必精選,從各營陸續抽了一些人過來。

在鐵廠巡視一番後,陸四雖然知道現在效率很低,但卻不能打擊鐵匠們積極性,還是很生誇贊了一番的。

“鐵甲兵若成,則臨陣有進無退,無論步騎皆揮斬馬大刀,步兵當頭砍去,騎兵則砍馬腳……”

鐵甲衛副統領楊祥怕這位年輕的淮軍領袖不太懂重甲步兵臨陣使用辦法,特意介紹了下。

陸四自是不住點頭,最後一句你們辦事,我放心。

離開鐵廠前,黃昭召集入選的520名鐵甲衛靜侯陸四校閱,陸四也沒什麽好說,就大手一揚,說道:

“有肉盡著你們先吃,對你們沒別的要求,就是給我用這一身鐵甲,用這一把斬馬大刀,替咱們淮軍,也替你們自己,殺出個黎明,殺出個錦繡前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