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殺咧,殺咧,殺咧!(第2/3頁)

賀珍未語,事實上他也清楚自家就算稱了闖王,也只能號令其部,同他一起降清的順將郭登先、黨孟安等人未必就肯尊他這闖王,所以真號闖王這事,也就是圖個嘴上快活,當不得真。

“眼下這局面,其實你賀珍最難受,你要不歸我大順,張獻忠肯定揮師打你,那位八大王巴不得取了你漢中之地。你賀珍再強,恐怕也敵不過那二十萬大西軍吧。”

陸四是三天前才從願意投順的馬科那裏知道張獻忠於成都誓師北上抗清,其義子孫可望已先領兵7萬入保寧。

張獻忠北上抗清於陸四有兩個好處,一個壞處。

第一個好處是可以加強抗清力量,僅張獻忠大西軍本身就能獨抗清軍。前世歷史大西軍之所以在抗清初期沒有作為,完全是因為張獻忠的死太過意外,導致大西軍一下失去了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此後孫可望等人將大西軍帶往雲南,重新整頓,確立以孫可望為首的新大西軍領導核心後,才重新發揮了抗清的中流砥柱作用,於湖南、廣西的兩大戰役嚇的那順治都要割讓南中國了,北京城裏的滿洲權貴也再次討論起回老家的事來。

從抗清鬥爭表現來看,大西無疑勝過被南明坑垮的大順忠貞營百倍。

甚至可以說,南明的抗清史後半部分就是圍繞在孫可望、李定國為首的大西軍集團的。

要不是永歷小朝廷作死,離間孫可望同李定國,導致孫、李內訌,使大西軍實力大損。其後不斷棄國坑死李定國這幫為他朱明死力抗清的將士,歷史斷然已經改寫。

第二個好處是大西軍入陜,已經變節降清仍未重新歸順的“清軍”賀珍部肯定是大西軍最先打擊的目標,這就促使賀珍必須倒向大順,根本沒有辦法再待價而沽,或做什麽其它不現實的打算。

如今的陜西,可是一個真滿漢軍都沒有的。

換言之,賀珍現在根本沒有別的選擇,要麽以漢奸的身份被大西軍同大順軍聯合絞殺,要麽就成為新任大順監國闖王麾下的大將,在新闖王的領導下同那韃子奮力廝殺,一洗變節之恥。

壞處自是兵強馬壯的大西軍入陜之後,會不會同順軍產生摩擦,雙方勢同水火,從而導致兩支抗清主體力量再次於內訌中消亡。

如何定位大順與大西之間的關系,如何解決雙方的分歧,將大西軍這支強勁力量引入抗清主戰場,遠在西安的顧君恩給監國獻策,就是再召開一次滎陽大會。

滎陽大會乃是前明崇禎八年,為了粉碎明軍圍剿,闖王高迎祥會同張獻忠、李自成、左金王、爭世王等13家義軍72營20余萬人於滎陽舉行的共商大會。

在這次大會上,當時資歷並不高的李自成提出聯合作戰,分兵迎敵的戰略方針,將農民起義分為東、南、西、北四路,把義軍主力放在明軍兵力薄弱的東面。通過不斷的迂回機動拖垮明軍,從而實現了消滅明軍有生力量的戰略意圖。

當時張獻忠就是同高迎祥合兵東進,攻克中都鳳陽,刨了明王朝的祖陵,並從鳳陽獲得千萬巨資,使得義軍實力再上一個台階。

大順、大西原本同流,都是義軍,李自成、張獻忠當年能合作反抗明軍,現在自然也能合作共抗清軍。

大順、大西聯手抗清的基礎是有的,不論是高層的一衣帶水,同根同源,還是底層官兵的義軍天然親近性,都是雙方合作的有利條件。

難得的是,兩方首領陸文宗同張獻忠在對待異族入侵這一點上,二位領袖的態度是一致且堅定的。

因此在共同的敵人面前,雙方只要能夠擱置爭議,是完全可以重新合為一股強大,且遠超清軍的力量。

顧君恩的建議陸四很認同,只要賀珍願意歸順,他便決意在漢中再舉一次滎陽大會,哪怕對張獻忠采取退讓政策,也絕不同張獻忠的大西軍為敵。

“你賀珍是怕我陸文宗將來不守信,可我陸文宗與你說的每句話都是真心,你要是覺得不行,要陸某對天發誓,什麽盟約血書的,盡可從你,但在陸某看來那些都不過是樣子貨,人與人之間若是信任,何須那假模假樣的東西。現下這個局面,於你賀珍而言,你是不歸陸某也得歸陸某。”

說到這,陸四將煙頭在地上掐滅,正色鄭重對賀珍道:“話說得再多,也不及一句你是漢人,我也是漢人來得實在……你賀珍願歸,我以大順監國闖王的名義暫封你為漢中侯,你是願意同我去北京端滿洲人的老窩,還是願意去河南堵那阿濟格,都由你……總之,我就一句話,咱們間的事再亂再雜都先扔一邊去,因為這是家裏事。兄弟鬩於墻,外禦其侮的道理,你賀珍理當明白。”

言罷,又摸出一根煙要丟給賀珍,賀珍搖頭不接,將自個的煙袋取出,裝了煙葉用火折子點上抽了一大口,然後方說道:“闖王說話實在,咱老賀說話也不能虛。就算咱老賀認了你這闖王,馬科那邊未必就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