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平西王的驚詫(第3/3頁)

如今李自成已死,大順眼看就要分崩離析,吳、方二人再看這大順從前的襄京,自然感慨良多。

“這襄陽也是塊風水寶地,李自成據此為襄京,建號新順,方有後來之勢。若非滿洲入關,這天下恐怕就是李自成的了。”

吳三桂也是有感而發,想那李自成未建新順之前不過是一流賊,於襄陽建了新順之後方才真正有了王霸氣象。所以這還真是塊風水寶地,起碼讓那李自成稱了一回皇帝。

方光琛搖頭道:“襄陽是個好地方,可惜如今這寶地已然氣泄,從寶地淪為兇地了。”

吳三桂聽了這話,有些不解,問道:“廷獻何以如此說?”

方光琛拿扇子一指襄陽,給吳三桂解釋道:“王爺,李自成興於襄陽,然其死也於襄陽。興於襄陽之時為王,死於襄陽之時為帝,故而這襄陽的王氣已然不存,日後不會再有人據此成事了。可惜,可惜。”

“俗話說,人傑地靈。人非地靈而來,地因人傑而靈。廷獻說這襄陽從此為兇地,我是不贊成的。事在人為,豈可以氣數來定。若說氣數,這明朝本該亡了,何以如今卻能在南京又續其國。”說這番話時,吳三桂臉上有些異樣。

方光琛見狀,直言問道:“王爺莫不是還念著明朝?”

“唉。”

吳三桂輕嘆一聲,沒有說話。

自隨英親王阿濟格從陜西一路追趕李自成至荊襄後,吳的軍中便常有前明官紳秘密前來勸說歸明,對這些人,吳三桂倒也沒有擒了送給英親王處斬,而是叫方光琛替他打發。

除了這些前明官紳份量不足外,也與吳三桂根本沒有歸明的心思有關。雖然崇禎太子是他放走的,但不代表他這個大清的平西王願意去做明朝的薊國公。最重要的是,他吳三桂手下的關寧軍只有一萬三四千人,真要反正恐怕轉眼就會被阿濟格大軍剿滅。

正如方光琛從前所言,實力不濟,無可奈何。

不過昨天有湖南巡撫何騰蛟派人秘密前來吳的軍中,勸說吳反正,稱吳若反正歸明,則大明必以王爵相酬。

吳三桂當然不可能因何騰蛟的勸說就反正歸明,但心中難免有些想法,陡然一時感慨,也是正常不過。

其部現正奉阿濟格之命攻掠承天、荊州一帶,天氣太過炎熱,滿洲兵馬不耐酷暑,戰馬生病、掉膘的也多,故而只能由關寧軍來做。好在這一帶的明軍左良玉部早早就棄了武昌東下,使得清軍可以不費力氣就占領荊襄數府,若不然,炎熱天氣不管是行軍還是攻城,都是清軍的噩夢。

“英王不該將李自成的屍體送往北京的,”

當初阿濟格說要將李自成的屍首送往北京,吳三桂是表示反對的,認為李自成縱是中國大賊,但也是梟雄,如今身死,即便不予厚葬也當於襄陽某處秘密安葬。

這般將屍體於酷暑中北運至京,半道必然發臭腐爛,實非正人君子所為。且此舉極易刺激李自成的余部,對日後招撫這些人不利。

“英親王是急於在京中表功,其論序乃攝政王兄長,於朝中卻無攝政王的權勢,如今有此大功,豈能不加以利用……”

方光琛正說著,耳畔有蹄聲響起,扭頭看去,來的是副將楊坤。

“王爺,方先生,你們在這啊,末將找的好辛苦!”

楊坤翻身下馬,連氣都顧不得喘,連走帶跑的奔了過來,不及近前,就急聲道:“王爺,後方出事了!”

“出什麽事?”

吳三桂驚詫,擡手接過楊坤手中的塘報,是南陽守將郭雲龍發來的。

郭雲龍是吳三桂舅父祖大壽的親兵出身,當初同楊坤一起出關向多爾袞求的援軍。

李自成從新野脫困後,吳三桂隨阿濟格南下追擊時,讓郭雲龍帶了一部兵馬留駐南陽。

撕開郭雲龍的塘報,吳三桂迅速掃去,隨後大驚失色,失聲道:“怎麽可能!”

模樣讓一邊的方光琛也是眼皮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