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帝怒(第2/2頁)

但哪怕只是一句含糊的暴病而亡,也已經引得百姓私下議論紛紛。

永嘉公主入宮後,便一直沒回來,好在叫人回來傳過話,江晚芙才安了心。但她也很忙,除去管好府裏不出亂子,還要準備好設奠,給各房準備素服等等。“太子薨,天下盡哀之”,不光宮裏要辦喪儀擺靈堂,各府也要行祭奠禮,除冠素服。

等到傍晚,府裏所有艷色的布帛裝飾,都已經撤下,全都換成了清一色的青白二色。

接下來便是等。按規矩,在京七品以上官員及命婦,都要入宮祭奠行禮。但還未等到消息,先出了一件大事。

一道聖旨,都察院和大理寺所有官員,全都下了獄。

江晚芙自然也得知了這個消息,但她知道,並非是因為陸家有人受了牽連。陸家在朝為官的族人眾多,但因為陸勤和永嘉的關系,陸勤在陸家的地位又一貫很高,所以陸氏族人從一開始,就選擇了對此事避嫌。

被牽連的是謝家,陸書瑜的未來婆家。

謝回的父親謝紀,是最早要求徹查太子案的人,同時,他和大理寺卿是太子一案的主審。廢儲之事,也是經他之口,在朝堂之上提出。雖劉兆的死是自作自受,和謝紀等人並無直接幹系,但痛失愛子的宣帝,一怒之下,還是遷怒了謝紀等人。

消息出來的當天,謝夫人就匆匆忙忙趕來了府裏,求衛國公府出面相助。

江晚芙陪著陸老夫人接待了謝夫人,謝夫人出自書香門第,一貫極重規矩,極要臉面,現在卻也顧不得那些了,上來就要跪,哭得雙目紅腫,讓人看得於心不忍。

但陸家自然不可能出面的。且不說這渾水,誰都不願意蹚,就說衛國公府和皇室的姻親關系,他們也不可能不顧及永嘉公主的感受,去為謝家說話。

見陸老夫人婉拒,謝夫人也好像知道,再求也是無濟於事,失魂落魄地離開。江晚芙親自送她到門口,目送謝家的馬車走遠,她回到福安堂,想和祖母回話,一擡頭,卻先看見了陸書瑜,她站在廡廊上,雙眼紅著,神情難過。

江晚芙一怔,下意識喊了一聲,“阿瑜?”

陸書瑜眼睛紅著,眼裏濕漉漉的,一副想哭卻竭力忍著的樣子,看得江晚芙心疼不已,忙上前握住她的手,張嘴想要安慰,卻又不知說什麽好。

謝家能不能脫困,誰都不知道。

但有一件事,雖然誰都沒說,但眾人都心知肚明。無論陸家有多少理由,他們沒有施救於謝家,這是事實,經此一遭,謝家就算最後無恙,但謝家人還能像以往那樣,毫無芥蒂地看待謝回和陸書瑜之間的這樁親事,還能毫無芥蒂地對待陸書瑜嗎?

陸書瑜畢竟姓陸,是陸家人。

江晚芙張了張嘴,終究沒有說什麽,她感覺無論她說什麽,仿佛都只是徒勞。

二人身側的門打開,陸老夫人走了出來,看見孫女,她並沒有露出意外的神色,只是走過來,像哄孩子似的,輕輕摸了摸孫女的頭,很輕地道,“阿瑜,祖母只能這麽做。”

她不可能為了孫女的婚事,就不顧陸家的安危。

陸家之所以能累世不衰,就是因為他們從不卷入皇室紛爭,就像朝臣都在因廢儲與否爭執,陸家從始至終保持了緘默一樣,現在皇帝要清算那些請旨廢儲的朝臣,他們也不會幹涉。

帝王痛失愛子的怒火,總要有人來承受。

……

八月十二,聞喪。京中六百七十余寺觀庵,皆擊鐘三萬杵。

八月十四,小殮。太子屍身,停於正德宮。

八月十五,大殮。屍身入棺,設幾筵,置安神帛,立靈幡。文武官員及命婦,著喪服素衣,入宮致奠。

八月二十二日,發引。棺槨入帝陵。

到八月二十二,太子劉兆的葬儀,終於告一段落。

但宣帝的怒火,並沒有因先太子的下葬而緩和,謝紀等官員,依舊囚於牢獄之中。

……

陸則是在劉兆下葬後的第三日,到的京城。

行軍路上,他便得了消息,太子薨逝,京外各地官員皆得了消息,他也不例外。

按規矩,尚在趕路的三大營,立即原地停下,同當地的官員一起致奠,結束後才一路疾行,但因中間耽擱了十來日,比先前預定回京的時間,還是晚了有七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