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驕縱肆意,權掌天下

殿試時,坐在龍椅上的隆明帝看著身著貢士衣衫的學子,露出了笑容。

身為會元的喬微自然是坐在殿外的廣場上,和眾學子一起寫殿試的策論。身為貢士,以後隨是天子門生,但此時卻沒有進入正殿的資格。

“讓人再加個墊子,雖是入了春但地上還是有些涼。”隆明帝看了看女兒跪在殿外作答,十分心疼。

不明所以的其他官員都紛紛贊嘆隆明帝的愛才之心,並感嘆這屆貢士頗受隆明帝重視,這樣的厚待是以前從未有過的。只有劉福和蘇階林觀二人知道,隆明帝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偏心只偏心安國殿下一人。

應是的劉福趕緊傳旨,收到了墊子的貢士們心中頗為感動,能夠禮賢下士,將他們放在心上的帝王確實更得他們的心。

“謝陛下隆恩。”貢士們趕緊謝恩,山呼萬歲。

隨著時間一點一點流逝,下面貢士也逐漸交卷。與後世一些電影電視中一天就能結束殿試不同,真實的殿試不可能一天結束。第一天貢士答卷,殿試後的第二天,才會在文華殿中由讀卷官向帝王匯報選評的結果,且禮儀復雜。

讀卷其實是電視中最為重要的環節,這個過程關系到每一位進士的位次,尤其是前三甲,所以這讀卷官的人選極為重要。大盛歷來的讀卷官都是由內閣、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征管,以及戰士服和翰林院等高官組成,這也是整個科舉中級別最高的規格。

之後由這些讀卷官將全部的卷子評出名次,定出前三名,也就是一甲的人選,在第二日向帝王回稟,之後就是由隆明帝親點狀元。

殿試不同於會試,在大盛殿試是不用謄錄的。隆明帝一眼就認出女兒的字跡,在他心中誰都比不上女兒的文章,可是他卻笑而不語,反而對著下面的眾臣問道:“幾位卿家覺得這三人中誰的文章最好?”

“臣覺得當屬此文。”兵部尚書劉樺率先答道:“陛下且聽此文,這名叫林微的學子在對待戎狄之策上頗有見解,他認為且耕且守,於其來則拒之,去則追之。是,則事有備,大盛無騷擾之患,邊境無可虞之憂,此邊戍之不可以絕也……”

對於身為兵部尚書的劉樺來說喬微的策論很中他的心思,他其實不主張窮寇莫追的行為,敵人就應當堅決打擊,不能放任猛虎歸山,而且喬微的對軍政的論點也很明確,她認為不能夠放棄軍事建設,也不能夠放棄社會發展,應當戍邊屯田,耕守結合,這個觀點也是劉樺一直倡導的。

所以劉樺雖不知喬微的真實身份,卻極力推薦喬微為狀元郎。

“其他卿家覺得呢?”隆明帝露出了笑容。

蘇階豈能不知道隆明帝的心思,況且華陽公主的文筆確實是一眾學子中最好的一個,論述清晰,刨析時政準確,成為狀元郎下面的貢士也都會服氣。

“臣附議劉尚書所言,此文堪為第一。”蘇階拱手道。

之後其他人也都表了態,雖然有些人覺得喬微的觀點有些太過好戰,但文筆和內容確實比其他人高出許多,自然也都跟著附議。

訂好了狀元郎,這些人又向隆明帝推薦了榜眼和探花,分別是韓明和一位叫做曾磐的學子。

按照慣例,之後是傳臚大典,唱完名次張貼完黃榜後,隆明帝召見一甲前三名。喬微三人這個時候才能踏入大殿之中。

隆明帝看著走進來的行完禮的三人,對著女兒笑道:“你可是玩鬧夠了,還不回朕身邊來?”

這讓在場的文武百官不明所以,但一些高位的官員卻注意到了喬微,畢竟他們很多都在臨安宮或是各種地方見過這位最受寵的安國華陽公主。

喬微只好上前對著隆明帝行了一禮,拜道:“兒臣華陽見過父皇,父皇長樂無極。”隨後在隆明帝和藹的笑容中走到隆明帝身邊,對著下首的眾臣福了福身子,“諸位大人好,得父皇恩典,我以林微之名參加科舉,在此多謝幾位大人對我文章的賞識,不勝榮幸。”

此時下面的朝臣已經沒有了剛才的安靜,雖說朝堂之上不得喧嘩,但下面低聲的議論卻免不了,很多朝臣對當朝公主得了狀元郎表示接受無能。

很多禦史當面提出不合禮制,但卻被隆明帝直接擋了回去。

“是朕的恩典。”隆明帝正處在女兒三元及第的喜悅中,怎麽會喜歡被潑冷水,這個時候誰說反對的話,就是在得罪隆明帝。

當然除了禦史外,端王一系也對此十分不滿,喬微畢竟是惠王的嫡親兄妹,雖說兩人關系不佳,但嫡親就是嫡親,有這麽一個親妹妹在,還能蠱惑地隆明帝同意這樣兒戲之舉,對端王來說可不是什麽好事。

所以除了禦史之外,對喬微這個狀元郎的名分最為反對的就是端王一系,他們看重的倒不是一個小小的狀元郎身份,而是喬微對隆明帝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