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225千金(第2/3頁)

宋徽宗設置議禮局“詔求天下古器”,導致古墓盜掘成風,出土古物大量流入民間。像這樣華美且寓意極好的青銅燈具,陪葬在一個收藏家的墓葬坑內,倒也沒有不合理之處。

“說不定用的是同一張圖樣,只是換了一種技藝。”李樓擡手指了指鶴尾巴,笑道,“青銅器和花絲技藝、鏨刻最大的不同,是整體的結構,這些羽毛是一次成型,沒有絲毫焊接的痕跡。”

鑄模的匠人技藝非凡。

“確實。”元錦順著他的手看了一會,想到還有80多張圖紙,腦海裏隱約冒出新的念頭。

那些圖紙上的圖樣,換一種技藝制作,把思路擴大一些會不會有新的發現?

許多被發掘出來的墓葬坑,文物完整保留的多是有料可考的大墓,墓主身份非凡。更多的是無名墓,歷經數千年歲月,盜洞遍布,留下的只有文物碎片。

這些碎片需要考古人員一點點修復出來,才能看到原本的樣子。

他們可以根據圖紙采用最方便快捷的技藝,將所有圖紙都做成成品。再有李樓遇到的這種情況,也算是給了他們一個不一樣的思路。

元錦這麽想著,決定一會回家了再和師父商量這事。

她過幾天就得出門,和攝制團隊一起去西南,攝制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技藝影像資料。

出發前,她還得去臨省安排新建康復中心的工作,約了郭興昌下午在崇城康復中心見面。

集團的事目前還是翟亞雲他們幾個管,有大事才需要她出面。

從研究室裏出去,元錦幫冷老爺子脫下實驗服,隨口問他的看法。

老爺子進了實驗室就一直都不說話,像是有很多心事。

“我是在想,你真的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冷老爺子垂眸看她,“有些技藝確實得記錄下來傳給後輩。鶴鹿同春的青銅燈,精美之中又透著靈動,制作它的工匠一定有著非凡的經驗。”

這樣的技藝流傳下來的少之又少。曾侯乙尊盤那樣復雜的工藝和讓人驚嘆的設計,也沒能流傳下來。

數據庫裏收錄的技藝涵蓋已認定、正在申請,或達不到申請條件的各種技藝。往後便是沒有師父教,也能通過影像資料,自己摸索恢復。

“別人誇我也就算了,你也跟著誇。”元錦好笑回他,“我當初是真的想讓你省力,後來是覺得錢都花了得把事情辦好,攤子□□麽大,好歹賣點東西不能只耍嘴皮子。”

青銅器冶鑄技藝在鼎盛時期應該很多人學習,隨著經濟發展慢慢消失於人們的視野。現在的很多技藝,也會在歷史長河中消失,經濟越發達,對美的追求對文化的追求就越旺盛。

她只是在自己有能力時,為這些技藝留下永久的影像資料。一直努力傳承的人才是幹大事的人,吃得苦,守得住寂寞,她不是。

“沒想誇你。”老爺子也笑起來,“我方才其實想著,我們之前著相了,祖師爺留下來的未必就是我們會的技藝。”

他們確定圖紙的技藝用了好幾年,圖樣卻不一定這種技藝制成。

“蓮渚艷差不多完工了,完了之後你休息一段時間,正好我得去跟拍其他的技藝影像,回來我們再開工做下一件。”元錦扶著他往外走,“下一件換一個技藝試試。”

老爺子含笑點頭。

確實得換個思路換個角度看那些圖紙,換一種技藝進行制作。

……

下午4點,元錦自己開車到康復中心見郭興昌。

他女兒的康復效果還不錯,偶爾會開口說話,可以自理。他們夫妻倆這幾年對女兒康復這事很上心,幹預治療的效果很不錯,是同批孩子當中恢復得最好的一個。

郭興昌的妻子還收了好幾個幹兒子幹女兒,性子比以前開朗了許多,也溫和了許多。

元錦推開活動室的門進去,郭興昌正陪著女兒在玩滑滑梯。

她倚著門看了一會,等他們玩累才擡腳過去。

“她跟我們的互動頻繁了很多。”郭興昌抱著九歲的女兒走出活動區,小心放到沙發上,自己也在女兒身邊坐下,“那邊人員安排已經完成,按照你的要求,所有員工都簽署了責任書。”

“我忙完手裏的工作就過去,救助失學女生的項目繼續推進,人手不夠就再招幾個。”元錦略略頷首。

康復中心的員工工資開的很高,但必須簽署責任書,不得毆打虐待有智力障礙的救助對象。一旦發現,除報警之外,還要賠償中心的名譽損失。

“人手倒是夠,就是律師團最近遇到了一個很不好救助的對象,幫不幫都一肚子怨氣。”郭興昌拿起放在一旁的平板解鎖,隨時遞給她,“這個姑娘被父母打斷了腿,不給吃飯,還逼著她嫁出去。我們接觸了這姑娘,她希望我們給錢但不要管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