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一更

征調而來的民夫,皆由當地的兵丁和衙役護送而來,等到施工時,也是由這些兵丁和衙役負責組織。

不過這次情況略有不同,四萬民夫根據地區劃分到四十名新科進士,每一名新科進士負責固定地方的人,既包括民夫,也包括兵丁和衙役。

年羹堯、富爾敦以及此屆的榜眼,負責巡視監督。

張廷玉和狀元汪繹,則是負責每日的錢糧分配。

不管從前征調民夫修建水利是什麽規矩,既然是胤祉來負責此次的渾河改道,那就照他的規矩來,照著四百萬兩銀子花,把工程做完就是了。

兵丁衙役也好,民夫也罷,夥食都是一樣的,管夠,但工資和工作量掛鉤,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渾水摸魚的趁早離開。

打架罰款,兵丁衙役若有打人之舉,也要按照程度予以懲罰,或罰款,或打板子,皆有明文規定。

那四十名新科進士就是負責監管這些事兒的,保證合理分配,杜絕打架鬥毆。

年羹堯等三人則是負責監督這四十人,謹防有人摸魚。

只要是在河岸兩側,新科進士和工部官員,也包括胤祉這個親王,夥食都是一樣的,吃的都是和民夫們一樣的大鍋飯。

廚房只額外單開兩個小灶,一個是給靳輔老先生的,另一個則是給工部尚書薩穆哈的。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倆人一個六十五,一個七十一,又堅守在一線,吃什麽自個說了不算,太醫說了才算。

每到用膳時,胤祉都會隨意挑一個放飯的地方,和眾人一樣排隊領飯,米裏有沒有摻沙子,菜裏有沒有油水,一嘗便知。

一開始還會引得眾人紛紛避讓,不過兩三日的功夫,大夥也就習慣了,不過還是相當的引人注目。

引人注目的並不是胤祉身上的衣服,他在這裏穿的又不是朝服,而是身著常服,固然是比民夫們穿的體面,但跟新科進士們差不多,並不打眼。

打眼的是他身邊的護衛,個個都拿著武器,不是□□,就是刀劍,而且每一次身後都至少跟著十幾個這樣的護衛。

如果不是仇家多,誰能上這樣的配置,他可不想稀裏糊塗死在哪個仇人刀下。

這副惜命的架勢,倒有幾分萬歲爺的模樣,不過萬歲爺雖然推崇節儉,但也沒到與民夫同食的地步。

薩穆哈雖然承認這裏夥食不錯,有飯有菜有湯,隔三差五還能吃到肉,他大半輩子都沒見過哪次征調民夫夥食這樣好,可米是劣米、陳米,菜也不過是尋常青菜,做法簡單,與富貴人家的精細烹制還是有很大差距的,至於肉,全都是肥膩膩的豬肉塊。

對於民夫來說是好東西,對富貴人家就是糙食了,好多進士一開始都吃不慣,倒是誠親王,不知道是不是在山西也這麽與民同甘共苦過,竟看不出有什麽不適來。

薩穆哈去年年底之所以提出致仕,不止是因為年紀大,也因為工部的賬目實在是……一言難盡,難以收拾。

他年紀大了,從前還有精力震懾底下人,如今既沒這份精力了,也沒這份能力了,太子黨的人惹不起,七阿哥他也惹不起,萬歲爺既要興修水利,又要給皇阿哥們建府邸,銀子一層層撥下去,只能讓賬目變得更難看。

他做了十七年的工部尚書,到了如今這把年紀,已經不想著升官了,能幹幹凈凈退下來就成。

可這兩年工部成了香餑餑,比戶部還像是個熱灶,他擔心自個兒晚節不保,也怕將不該得罪的人得罪了,給子孫招禍,自然就動了致仕的心思,哪成想萬歲爺不同意,如今又把他派來誠親王這邊。

他倒喜歡誠親王這樣剛正不阿的性子,就是看不慣誠親王對待靳輔那個老小子的態度。

不就是修了半輩子的水利嘛,比旁人多了那麽點兒經驗,當年和明珠串通把持河務,不就是靠了那點兒治水的經驗,才免於一難,萬歲爺罷了三個大學士的官,都不曾動靳輔。

如今都已經致仕幾年了,又靠著那點治水經驗攀上了誠親王,又不是走不動路,比他還小六歲呢,在河堤上巡視都要誠親王攙著,裝模作樣!

薩穆哈憤憤不平,可回頭給萬歲爺寫折子的時候,還是將這些事無巨細地寫在了裏頭。

誠親王是如何安排人手的,如何與民同食的,待他、待靳輔又是如何的體貼細致……

薩穆哈知道萬歲爺要擡舉誠親王,索性做了個順水人情,折子末尾還會寫上首稱贊誠親王尊老愛賢的詩作。

只盼著萬歲爺不要將誠親王拘泥於內務府這麽點兒地方,也來他們工部折騰折騰。

和能單獨吃小灶的薩穆哈比起來,同樣作為尚書,還是六部之首吏部的尚書,馬武就享受不到特別的優待了。

誠親王用人,不喜拖沓,安排差事從來都是簡潔明了,絕不會讓人費勁去猜,也不喜歡拖延時長,到點就下工,效率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