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起兵

成德十四年四月, 春和宮走水,燕王世子逃離出宮復被抓回一事像一陣風一樣迅速擴散至全國,一直悶不做聲的燕王再度發聲請求朝廷歸還其子, 未得應答之後起兵, 傾舉國之力南下, 號稱二十萬精兵, 西占代地,又向南連續攻下保定、真定, 至原晉地時,燕王將晉王幼子帶至城下,示其信物,原晉國舊臣見之,紛紛獻城投降,不見刀兵而取晉地,短短幾日內, 燕王連下代、晉兩地,比起在陷在南陽被襄陽與汝南夾擊的秦王, 燕王以迅雷之勢攻城略地,三道金鈴傳信身至朝廷,使得朝野一陣恐慌。

——應天府——

一匹國馬疾馳在前往京城的官道上, 馬背上坐著傳信兵,背後背著藏信的竹筒, 插有幾面加急字樣的三角旗, 手中持金鈴,一路上無人敢阻,就連緊閉的京城門也為之開啟。

百姓們紛紛避讓這匹疾馳的國馬,臨街的鋪子裏有茶客疑惑道:“這是第三次了, 金鈴聲響,前線必有戰亂發生。”

“難道是秦王攻破了汝南?”茶客們紛紛猜測。

“不會吧,汝南與襄陽兩地駐軍眾多,左右夾擊已是讓秦王難受得向燕王尋求幫助了...”

“難道是燕王起兵了?”眾人一致猜測。

“朝廷抓著燕王世子不放,人家求了三次,次次含糊其辭,拒不交人,燕王就這麽一根獨苗,換做是我,第一次朝廷不答應送還時就該發兵了。”

士卒一路飛奔至宮城下,舉手示出信物道:“真定有緊急軍情要面呈天子,速開城門。”

“快開城門。”

士卒將佩刀解下一路飛奔入城,至武英殿,殿內有眾臣正在商討禦敵對策,龍椅旁側坐著的是皇太子,身後則有李皇後陪同聽政。

“報,燕王叛軍連夜攻下真定,真定守將自縊身亡。”士卒單膝跪奏道。

殿陛下靜候的內使走至大殿中央將士卒傳回來的軍情轉呈給了李皇後。

李皇後拆開帶血的信箋,逐字逐句的看清了,便也一下心慌了起來,“晉王竟還有一個幼子藏於燕王府呢?”

“此事陛下知道,也是陛下所默許。”有法司官員與宗人府的官員解釋道,“因其幼子還未至入宗蝶與受封之齡,故而知道的人極少。”

“晉地富庶,百姓齊心,如若沒有那個幼子,燕王想要攻克晉地怕也沒有那麽簡單。”此刻的李皇後於心中暗罵皇帝的愚蠢,“既要削藩,卻又不徹底,真是糊塗。”

“短短幾日,燕王連下保定與真定兩城勢如破竹,朝廷不得不防啊。”有大臣擔憂道。

“前線的軍隊遠離朝廷,沒有統一的調令,遇到像燕王這樣的強敵便不攻自破,如今天下流言四起,道我李氏篡權,謀害皇帝,李代桃僵,故調至京畿的衛軍與京軍的軍心不穩,一旦燕王大軍入境,怕是難能防守。”

“皇後殿下,臣認為當下部署兵力最主要的是在齊、魯、周三地,阻止燕王南下,拖延時間,燕國軍隊雖強盛,可是若沒有補給也不能長久作戰,應天府占據江南富庶之地,所屯糧食供應軍隊綽綽有余,燕王的軍隊之所以強悍,是其作戰迅猛,騎兵驍勇,燕地居北平,又逢近些年來冬日越發寒冷,北地多災荒,怕是燕國的存糧,皆散於百姓了。”

“拖延,如何拖延,誰去拖延呢?”有大臣問道,“如今朝中,誰可領兵與燕王為敵?”

“信國公,許毅。”

於是眾人將目光看向位列於武將之首的左軍左都督許毅,“對啊,信國公與越國公皆隨先帝上過戰場。”

“不成。”吏部尚書李知裕反對道,此次領兵平亂,幾乎要將朝廷半數軍隊帶走,李知裕有些不放心,於是道:“此次燕與秦來勢洶洶,要做好最壞的打算,以防不測,信國公要留在京城統禦左軍,護衛京城的安全。”

怕死的文官們思考了一會兒後紛紛點頭同意吏部尚書之言,“對,信國公應當帶兵鎮守京城,護衛陛下與太子殿下的安危。”

“除了信國公外,還有幾位五軍都督府的都督也都是老將,皆可領兵出征。”

“不妥,抵禦燕王是大事,此次派出軍隊與燕王之戰,至關重要,燕王號稱戰神,從未輸過一場戰爭,但這都是對外之戰,朝廷現有六十萬常備軍,領三十萬出去平亂,統兵之將定要集資歷、威望、功績於一身,豈可輕易委任經驗不足的將領呢。”朝廷隊列後面的一個青袍說道,“此戰若敗,那麽剩下的三十萬留守京畿的大軍必士氣衰敗。”

“三郎的話,不無道理,對陣燕王,選將的確要慎之又慎。”吏部尚書李知裕道,“幾位將軍雖是老將,但畢竟不熟悉燕王,符合人選的,便只有一人。”

“朝中還有符合人選的將領嗎?”有大臣疑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