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交戰(第2/3頁)

——乾清宮——

皇帝從玄武湖被護送回來後,李皇後當即更換太醫,前太醫院院使因診治不力而獲罪入獄,後服毒身亡。

乾清宮再次發出消息,皇帝因受刺客驚嚇再度病倒。

乾清宮內,吏部尚書李知裕力陳道:“吳達手中有三-->>

十萬大軍,其中包括一支國朝實力最為強悍的火.器營,燕王的軍隊經過了長途跋涉與數次交戰,早已疲憊不堪,可吳達並沒有趁此機會發兵進攻,而錯失了良機,如今燕王休整完畢進攻德州,我軍便成了防守的一方,如此被動,平亂要等到何時呢?”

並不懂戰爭的李皇後細細思考著李知裕的話,“吳達身經百戰,面對這種場面應該比你我都更有經驗。”

“燕王善攻城,一味的防守又有進展呢?”李知裕道,“北直隸已經丟了,若山東行省再丟,那麽叛軍就可直逼京畿,劍指皇城。”

一月之內連丟城,一道道金鈴聲成了李皇後的噩夢,呈上來的軍報,幾乎一片赤紅,燕王的攻勢擾亂了朝臣的心,也讓李皇後頭疼至極。

“我雖知道燕王的強悍,然皇帝曾說過,燕王之所以強,是有朝廷作為支撐,所以才能在北方林立如此之久,朝廷軍以幾倍之多盛於燕王,如今怎會落得如此?”李皇後道,“不該啊,不該。”

“不在兵力多少,而在於無統兵之帥,”李知裕道,“陛下疑心之重,曾發動事變,一夜抄家數百戶,能用的將臣,如今都已做了枯骨,江陰侯與那些將軍相比,其功績不算什麽,但如今也唯有江陰侯可與之一戰。”

“既然如今只有江陰侯,那麽前線就讓他守著…”李皇後道。

“殿下就不怕萬一他帶著三十萬人馬倒戈燕王嗎?”李知裕問道,“此次命他出兵,乃是收復失地,圍剿燕王與秦王,而不是龜縮在原地僅作為防守。”

李知裕道著擔憂,乃是因知道了江陰侯仇恨李氏,更怕太子掌權之後會成為第二個皇帝,既然江陰侯是太子所請,想來二人一定達成了某種交易,想到此,作為李氏一族的族長,他便要為全族做打算,而不是當李皇後與太子的替罪羊。

李皇後陷入沉默,“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二郎雖為監軍,但他畢竟沒有上過戰場,他是直脾氣,誰不對付他,他也不會讓人家輕易好過,這一點兄長應該知道。”

見李皇後也在維護吳達,李知裕愈加恐慌,遂道:“防守不出兵,那要打到何年何月呢,北方盡丟,國朝的糧草不僅供應前線,還有京畿的衛軍,這樣巨大的消耗,國庫本就虧空,難以支撐長久的戰爭,還望殿下三思。”

“這…”

李知裕見李皇後猶豫,便換了語氣強勢道:“四娘,我知道你對李氏懷恨在心,你埋怨父親將你送進宮中,可是這是天子詔令,李家本有生退之心,只想在江南開辦私塾,置數畝輛田,以傳家室,否則也不會同意你與那落寞的沈氏定親。”

“兄長想說什麽?”李皇後問道。

“娘還在家中,當初天子詔令下達家中,娘一氣之下差點撕毀了聖旨,我知道你與太子偏向吳達,是因吳達是趙家的忠臣,從始至終,太子都只把自己當做趙家子孫,對於外戚,不過是利用罷了。”李知裕道,“可是四娘,你姓李,你身上流著李氏的血,造成今日之結局的,是皇帝,若非皇帝,李氏怎會落得如此下場,父親又怎會終日郁郁寡歡,最後病死於榻上,父親死時,家中淒涼,貴為國丈卻連像樣的喪事都沒有,這都是拜皇帝所賜,你是他的正妻,他何曾顧及過你的顏面?”

“難道到現在,你要幫著趙家人,滅我李氏一族?”李知裕大著膽子質問道。

“兄長在胡說什麽?”李皇後反駁道,“吾從未如此想過。”

“殿下以陛下之名召李氏歸朝,不正是想要利用李家去打壓朝臣麽,李氏承擔了所有罪名,達成了殿下的希望,但四娘,你豈能如此心狠?”李知裕再次問道。

李皇後撐著額頭,長嘆了一口氣,“當務之急是燕王之亂,若不能解決燕王,兄長說什麽都沒有用的,到最後,哪家的結局都改變不了。”

“請殿下,給臣一些時間。”李知裕奏道。

“罷了。”李皇後軟下心,揮了揮手,“你去吧。”

“是。”李知裕拱手後退。

“吾從未忘記自己姓什麽。”李皇後補道。

---------------------------------

成德十四年五月,在朝廷的催促之下,吳達無奈出兵與燕王在德州交戰。

與此同時,朝廷一支隊伍秘密前往塞北,韃靼可汗聞訊燕王與朝廷軍隊大規模交戰,遂派兵南下直逼燕國都城,北平府。

韃靼的突然發難,使得燕王措手不及,軍報傳至戰場,也間接影響了德州的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