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5章 來自華夏的探索

自百歷元年後,華夏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擁抱世界,越來越多華夏探險者朝著完全陌生的海域前行。

新一屆內閣秉承替農民減負和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執政方針,朝廷已經不再專注於農業稅,而是將觸手伸向了經營稅和商品稅,更是著重於進出口的關稅。

得益於海上貿易的迅猛發展,現在一年的關稅已經高達幾百萬兩銀元,而且保持著良好的持續增長態勢。

正是朝廷的政策鼓勵和越來多的人從海上貿易掘取第一桶金,致使更多的人投身於海上貿易,他們帶著大明的商品揚帆遠航。

南洋早已經遍布大明商人的蹤跡,最南端的澳大利亞被聯合商團開發,甚至朝廷已經將澳大利亞劃歸聯合商團所有。

聯合商團並沒有完全將澳大利亞占為己有,在尋得那些大大小小的鐵礦後,便將這些鐵礦出售給一些有實力的商幫開采。

這裏已經不僅限於粵商,從閩商、浙商到徽商,甚至山西商人都已經加入其中,已經囊括了整個大明最有實力的商人團體。

由於新加入的徽商和晉商帶來了大量的工人,有的商人甚至是舉族遷來,致使澳大利亞成為大明商人最為活躍的區域。

僅是這一年,便有超過十萬的大明百姓遷往澳大利亞。

雖然大明並不打算走對外擴張的道理,但由於對鐵礦的需求,卻是不經意間便將澳大利亞打造成了大明的第二個國度。

他們通過鐵礦賺取豐厚投資回報的同時,亦是替華夏掘取工業養分,將源源不斷的優質鋼鐵運回大明。

鋼鐵,這是工業的基礎,大明正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

在取得澳大利亞的成果後,不僅僅是聯合商團,很多大明的冒險者都想繼續往南闖出一片新天地。

只是看到那茫茫的冰面後,他們便知道繼續往南的道路行不通了。或許在將來,他們的子孫能夠破冰前往,但現在的他們只能望而卻步。

澳大利亞,已然是時代的終點,但華夏探險者的腳步並不會停歇。

雖然往南的路子已經被冰面堵死,但更多勇於冒險的商人毅然選擇向東或向西繼續進行探險,從而尋得新的商機。

正是這一年底,很多華夏商人從呂宋向東航行,涉足那一片茫茫的大海。

在踏入茫茫大海的那一刻,大自然是讓人畏懼的。盡管不像南面那般遇到冰川所阻,但艦隊大半個月仍舊看不到陸地,無疑讓人感到絕望。

對此,很多大明商人得到結論:這東邊的路子同樣行不通,這是一片沒有盡頭的海域,繼續前行只會葬身於大海。

正當大家都認同這個結論的時候,有商人成功到達了位於大平洋西部的馬裏亞納群島,進入那一座面積最大的關島。

隨著大明的強勢崛起,這個時期的歷史悄然發生了一些變化。

由於西班牙的艦隊被聯合艦隊驅逐出南洋,故而西班牙人壓根不能再從南洋獲取香料,被迫中斷了南洋的香料貿易。

正是如此,西班牙艦隊不再跨越大平洋而來,並不需要將關島設為艦隊的補給點,自然沒有將關島占為己有。

由於關島沒有受到西班牙人的滋擾,這裏的原居民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時常圍著篝火載歌載舞。

關島的氣候十分適當居住,這裏有著大大小小數十個部落,總人口約有五萬。他們已經懂得從事農業生產,亦懂得造船在近海捕撈,故而實現了自給自足的生活。

面對著完全陌生的大明商人闖入,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十分害怕,特別看到大明商人手中的刀器,還有那個會響的棍子,卻是紛紛躲了起來。

得知東面的海域存在著一片島嶼後,很多大明商人紛紛前來探索這塊處女地,亦是跟關島上的原居民開展了貿易。

雖然關島的原居民已經實現自給自足,但他們並沒有手工業基礎,甚至所用的武器僅僅是鋒利的石頭。

哪怕是在大明十分普通的小刀子,在這些原居民眼裏都如獲至寶般,故而他們願意拿出自己最珍貴的東西進行交換。

華夏沒有搶掠的因子,亦沒有打算奴役這幫樂觀向上的原居民,所以雙方開展的是平等的商業貿易。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每逢大明商船靠近這個島嶼,這裏的原居民都是興高采烈拿著他們所得到的“寶貝”前來交換大明商品。

雖然關島的環境優美,但經過他們的一番探索後,這片島嶼並不存在金、銀、鐵礦,甚至都沒有過於值錢的東西。

對此,很多大明商人無疑十分的失望,卻是只好用大明商品換取一些海獲或土特產,而後便原路返回大明。

對於一些更積極的冒險家而言,這個關島並非一無是處,在他們的眼裏卻是一個十分理想的補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