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女病

大桃鄉的孩子不算多, 基本上都瘦得很。這年頭能把孩子養胖的人家,都是有錢人家。鄉裏小孩雖然沒有城裏的孩子好看,但依然是大家重要的寶貝。

每年裏正都盼著張阿公下來給大家看看身體。

張阿公在田邊上找了棵大樹, 方便自己能看到田裏的勞作情況。

裏正帶人在旁邊搭了個簡陋的茅草棚,就讓他在裏頭坐堂, 魚姐兒在裏頭也有個座位。大家也聽說了她救活了王大郎,但輪到給自己孩子看病, 還是習慣性把孩子扯到張阿公這頭。

覺得老的保險些。

張阿公看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 便學了閔大夫,還叫孩子們讓魚姐兒看,她看了自己再看一遍,這樣就不會出錯。

鄉民們都同意, 本來張阿公給大桃鄉的孩子看病就屬於慈善活動,就是因為這個, 張阿公才會在鄉裏頗有名望, 也是因為這個,張家二房這麽多年不在家,鄉裏有什麽事,裏正還是會專門派人去問張家一聲。

現在不過耗費時間久些,又有什麽問題呢?

鄉裏的孩子,什麽都不多就是時間多。大桃鄉有孩子的人家也是知道感恩的,所以都挺樂意,還從家裏拿了糟好的魚蝦送過來。這個在水鄉不值錢, 但處理起來也破費功夫,小魚容易爛肚皮, 都得仔細把腸子掏了才能做, 一壇子糟魚娘子們得做一整天呢。

孩子們挨個過來, 好多都是跟魚姐兒差不多大的人,大家湊在一起也不像跟張阿公看似的戰戰兢兢,都嘀嘀咕咕地跟她說話。

“魚姐兒,別開苦藥,我下午把個烤魚給你吃。”

“魚姐兒,別看了,下午我們一起捉黃鱔耍,你跟我們一起去吧?”

當然,在各種糖衣炮彈的攻擊下,張知魚還是堅守了自己大夫的節操。該吃藥的都都寫了方,該挨揍的都喊了娘。

到下午大家就不那麽皮了,對魚姐兒也尊重了許多,都開始叫她:“小張大夫。”

小張大夫滿意一笑,看著面前的四十多個孩子問:“怎麽還是你們,別的孩子呢?”

孩子們:“就我們這麽多呀,一直就是這麽多。”

張知魚:“不是說鄉裏孩子多麽,你們這四十多個蘿蔔頭也能算多了?”

孩子們看著跟自己一樣大的小張大夫,有點不高興地重復:“哼,就是這麽多,一直都是這麽多!”

裏頭有年紀大些的女孩子就說:“小張大夫,我們是生得多,但站住腳的不多呀。”

“對對對。”孩子們一聽有人說這個,很快就七嘴八舌地說開了。

大桃鄉現在有一百戶人,按一家五口算都是有五百人的大鄉了,但這裏頭的孩子和老人都不算多,最多的還是壯年人。

古代因為各種小病小痛就死掉的人太多了。就像生小孩兒,大家不像現代那樣只生一個,就是因為誰也不知道孩子會不會半途就死了,所以都是往多了生,但打的主意卻是——只要能活一個下來就算不錯了。

張家大房是這代蘿蔔頭的主要貢獻者,也不是因為他們生得比別人多,而是因為有張阿公在,有什麽頭疼腦熱都能夠及時看大夫,所以都能跌跌撞撞地長大。

大桃鄉現在有四十個不滿十歲的孩子,但他們身後可能站著八十個無緣長大的兄弟姐妹。

“聽說我前頭有三個哥哥,但都死了,我是第四個孩子。”說話的孩子叫馮大,夭折是不孝,所以盡管他有三個哥哥,但他依然是馮大,當然,如果他在七歲前死了,馮大就會成為他的弟弟。

張知魚放下給孩子們看病的手說:“你們沒什麽問題,就是以後不能喝生水,玩了泥巴都得用水洗幹凈才能吃東西。”

主要是有張阿公年年都給他們看病,所以大桃鄉的孩子不像別鄉的孩子那樣脆弱,身體都還算好。

孩子們敷衍地點點頭,轉身就要在棚子外頭玩鬥雞。

張知魚看著這些雖然瘦卻很有力氣的孩子,眼前閃過王阿婆氣血兩虧躺在床上的模樣,雖然王阿婆今年已經補上了身體的虧空,只留下眼疾,但她虛弱地躺在床上這麽些年,大多數都是因為生孩子害的。

張知魚喊住他們說:“你們回家把娘叫過來,我給她們看看。”

孩子們一只手還盤著腳,跳著回轉看她說:“可是我們家沒錢看大夫。”

張知魚笑:“我也不收大桃鄉的錢,以後我也跟阿公一起回來給她們看病。”

孩子們放下腳漸漸睜大了眼睛,結結巴巴道:“小張大夫,你說的是真的嗎?我娘的病很重的。”說完,有好幾個孩子眼淚都掉了出來。

張知魚長長地呼了一口氣說:“我說話算話。”

孩子們看她神色不似作偽,忙扯著嗓子回家喊娘。

張知魚看到他們大部分人去的地方都是田裏和水邊,默默嘆了口氣,她只能慶幸自己沒有生在鄉裏,也慶幸這個家有阿公做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