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間奏Ⅷ(第3/4頁)

畫中是一個格外美麗的金發女孩,她臉色紅撲撲的,寶石般的眼睛清澈而美麗,望向畫外的眼神充滿了依戀。

畫中人身上莫名有種活人才有的生動氣息。小姑娘甚至覺得自己看到了她轉動的眼睛。

從來沒有朋友的小姑娘並不害怕,反而很喜歡畫中的這個朋友,每天都和她分享心事。

而就在她又一次被父親毒打,拖著渾身的傷痕躲回房間後,她記得自己哭了很久,在自己的朋友面前盡情訴說著自己心中的委屈與憤恨。

她喃喃著:“那個人還在喝酒,他為什麽沒有醉死?要是他死了就好了。”

第二天她醒來時,就發現客廳滿室的酒氣,而那個名為父親的男人躺在冰涼的地板上,雙手緊緊扼住脖子,臉色已經青紫。

——他死了。

小姑娘心中第一時間湧起的竟然是喜悅,她覺得自己的願望成真了,難道是好朋友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她的朋友會被警察帶走嗎?

這個念頭驅使著她行動,在警察到來前,她用防塵罩蓋在了鏡子上,也擋住了那幅畫。

現場痕跡太容易檢查,無論如何離奇都是自殺。沒有人懷疑男人的死和在房間裏待了一夜的小姑娘有關,自然也不會去動她的畫。

而從那天起,類似的自殺案越來越多。

直到喬伊帶著時乘出現在楓城,從念念不舍的小姑娘手中收回了那幅畫。

——盡管她很舍不得自己的朋友,但她也知道,一旦真相被發現,會有很多人想要奪走那幅畫,而她並沒有保住它的能力。

聽時乘說出這背後的真相時,怕鬼的柳凝霜已經起了一身雞皮疙瘩,她當時實在忍不住問:“所以,畫裏的女孩究竟是人是鬼?”

“不是人也不是鬼呀。”時乘解釋道,“那幅畫雖然水準很高,但還達不到通靈的程度。不可能有什麽幽靈藏在裏面的。純粹是作畫之人深厚的感情投射,使普通的畫作擁有了靈性,也就成為了大家口中的奇物。畫的主題和作者投入的感情,影響了它的特性。”

“所以,不是惡鬼在殺人,是那幅畫擴散的靈性,對一定範圍內的特定人群產生了某種精神汙染,才導致那些人自殺而死。我當時問過喬伊老師,他就是這麽說的。”

他還不忘補充:“哦,對了。喬伊老師說,那幅畫的原型是作者幼年被虐待死去的妹妹,那幅畫的名字就叫《惡鬼》哦。”

柳凝霜被他壓低的語氣嚇得出了一身冷汗。

哪怕現在重新翻看档案,回想起當時那番話,她都忍不住往旁邊挪了幾步。

相較於那個退圈頂流,這起事件中的相關人員還只是個六歲的小女孩,他們對待她的態度要相對溫和太多,更像是陪她玩耍的朋友,送走小女孩之後,還特意給她安排了一家口碑最好的福利院,確保她的生活。

(三)愛麗絲的詛咒

這也是一起被偵異司納入視線的異常案件。是不久前突然在一些學校之中流傳開的“詛咒儀式”。據說一開始,是某個中學的圖書館墻壁上,被人寫上了一首詩,詩名為《愛麗絲之死》,這首詩以愛麗絲為主角,描繪了她的種種死法,除了開頭的幾句之外,後面每一行詩都是一種死法,一共十九種。

而根據詩歌的描述,詩中虛構的愛麗絲,是因為在學校遭遇霸淩而自殺,整首詩更像是一個接受不了她死亡的瘋子幻想中的囈語。詩中的愛麗絲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死去,象征的應該是詩人的精神世界無數次崩潰。

柳凝霜:“???”

看到關於這起異常事件的解讀時,她都差點要問一句,這是哪位閱讀理解帶師了。

因為當初去處理這起異常事件的人就是她,所以柳凝霜印象很深刻。

事件的起因很簡單,一開始學校看到圖書館墻壁上的詩,以為是學生的惡作劇,沒有重視。

但隨著有人一時興起,抄下了那首詩,並將愛麗絲的名字替換成了一直欺負自己的同學,結果第二天,那位同學真的死了,死法就是那十九種死法之一,局面開始往無法想象的方向傾斜。

這個人興奮地將自己發現的秘密告訴了好朋友,然後,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

就這樣,「愛麗絲的詛咒」作為一個恐怖的校園傳說,不只在那所中學蔓延,更是不斷向著更多的學校擴散。

隨著越來越多霸淩者被寫上那首詩而以詩歌中的死法死去,也有人發現這並非是毫無代價的,作為書寫詛咒的人,每當有人因為被他們在詩歌中替換名字而死,屬於他們天然的喜悅就會被剝奪。

——也就是說,他們在喪失快樂的情感。本該開懷大笑的事,只有輕微的喜悅。一旦詛咒的人數過多,將永遠喪失喜悅的體驗。

相較於仇敵被剝奪的生命,代價似乎微不足道?尤其是當憎恨達到頂點,連同歸於盡都不在乎時,就更不在意這所謂的代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