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賠率

辦理好鄉試手續, 周青林就在客棧安心住了下來。

他是一個很靜得下心來的人,這大概是前世自己在實驗室養成的性子吧。

如今周青林只要開始專注一件事,那麽他就會把自己全部的心神都投入其中去。

每天清晨,早早起床, 穿衣洗漱, 接著便拿上書冊來到河邊, 先做上幾十個俯臥撐,然後八段錦收尾。

而後打開書冊翻看起文章來。

等差不多到了辰時,再回客棧吃早飯。

接著回到房間繼續研讀四書。

吃過中飯,先小憩半個時辰。之後周青林便開始做考題卷, 到晚上時,他還會加寫一篇策論來著, 如時間有空余,那可再賦詩一首。

到戊時末, 準時上床睡覺。

一天時間就這樣安排得滿滿的, 基本除了睡覺與吃飯,剩下的心思都花在了習文作章上。

時不等人, 機不再來。

這次恩科的機會, 周青林覺得,自己肯定會好好把握。

或者說, 所有的機會他都會用心去珍惜的。

據目前不知是否可靠的消息透露,這回鄉試有近三千多的士子參加。

這是昨日,呂志義幾人去文昌殿拜文昌帝君後回來告訴他的,說是聽其他州府的學子說的。

聽過之後,周青林心緒毫無波動。

沒有像前幾次那樣馬上研究起錄取比例的事。

更沒有擔心如果這麽多人鄉試自己能不能考中。

因為對於參加的人數, 他心裏早已有了大致的了解, 再說如果學識不紮實, 那麽就算只有幾百士子應試,沒本事的依舊會考不中。

何況科舉考試中,鄉試本就是最難的一環,可以說,相較於舉人,考進士似乎還要容易一些。

所以,自古就有“金舉人”,“銀進士”的說法。

是以,雖說進士前途遠大於舉人,可步入進士前的這個舉人門檻卻不是一般的難邁過去。

全是因為鄉試的取中人數沒有定數,和院試府試都有規定的錄取名額不同,鄉試是視情況而定的。

也就是擇優錄取。

通俗一點就是,鄉試不再搞排排坐吃果果這一套,好的挑完了也就結束了,至於那些微次些的,不要!

決不降低標準。

寧缺毋濫。

就比如崔講學參加的那次鄉試,正榜只取中了四十八人。

而前年周青水考得那次,正榜更是只錄取了三十八人。

因為考中舉人就意味著一只腳已經步入仕途了,日後即使考不中進士,也有了當學官、做知縣的機會。

而做官不是懂的四書五經,會詩詞歌賦就能行的。

一個合格的官員,首先見識得廣,其次對事物要有自己理智地、準確地作出判斷和認知的能力 。

有這樣的大前提擺著,那麽鄉試在選才方面自然就更為苛刻了。

考的內容也和院試、府試有了區別,秀才考的是才學,而考舉人卻是見識為主,才學為輔。

也就是說想成為舉人,要學的不單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有生活中的學問。

這也就解釋得通,為什麽有好些秀才要出去遊學的原因了。

因為到各處走一走,就能接觸到更多的事物,這樣就增加了閱歷,閱歷增加了見識也就廣了。

雖說正榜的錄取人數視情況而定,可副榜的人數卻是不變的,都是五十人的名額。

雖說副榜算不上舉人,但也有一定的待遇,比如上了副榜的學子,就可以直接去有大儒教學的國子監念書。

那裏的教學水平,一般的民間小書院是無法與之相比的。

副榜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如果同一個人累積上了兩次副榜的話,那麽這人就有了參加春闈的資格了。

剛剛自己在樓下吃中飯時,就聽到很多學子說起了上副榜的事,說法眾多,褒貶不一,不過大多人覺得副榜就是雞肋般的存在。

當時呂志義也問過他的看法,想到自己發自內心的回答讓應進慶一副驚呆了的樣子,周青林就忍不住想笑。

他當時說的是:管他什麽榜,幹就完了!

真是一不留神就把前世的網絡用語給嘣出來了。

好在說到一半,自己就立馬反應過來,於是急忙半路刹車,咽下了“奧利給”三個字。

不然人家準以為自己失心瘋了。

哈哈哈哈哈。

周青林不知道的是,在不遠處的如意客棧裏,已經有人在大罵他是失心瘋了。

起因還是因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的這句詩句。

這幾日,這句詩在慶陽府的士子中已經流傳開了。

平心而論,這確實是一句好詩,可錯就錯在,這詩出現的時間不對,更不該出自一名備考鄉試的學子口中,這得多狂妄啊。

“聽聽,你們聽聽,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這人是想說這次鄉試他能扶搖直上的意思嗎!”

一名藍裳學子氣呼呼地說道,手裏的折扇搖得唰唰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