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紅薯是個好東西

落日余暉映入懋勤殿,朱由校再度睜開雙眼,面無表情地起身走回了西暖閣。

王朝輔心悅誠服,匍匐謝恩。

他心中知道,從此以後,自己將名正言順地留在乾清宮。

他也在心中嗟嘆,自己宦海沉浮多年,走到如今這一步,怕已是用光了幾輩子的運氣。

王朝輔沒有那麽大的野心,能有今日,他已是千恩萬謝,只想著能一直這樣下去,做皇帝身後諸多影子的一個。

……

因魏忠賢搞出來的動靜,朱由校得以抽身,將目光放在番薯種植這一塊。

就歷史上的經驗看來,小冰河時期無論西方還是韃清,全都靠紅薯、馬鈴薯渡過難關,保存了大量人口。

韃清那所謂的康乾盛世,主要是靠攤丁入畝和紅薯、馬鈴薯這兩樣早在晚明就引入的作物大量普及。

攤丁入畝,導致民間的大量隱藏人口被發現,直接讓韃清人口爆炸式增長。

人口上去這麽快,乍看起來好像真有那麽回事兒。

那問題來了,這麽多人口,韃清是怎麽養活的?

答案還是紅薯和馬鈴薯。

紅薯和馬鈴薯,都是高澱粉食物,好不好吃尚且不論,反正特別適合饑荒的時候拿來救人。

無論之前你有多餓,吃上一個烤紅薯你就飽了,一個不行,那就兩個,反正產量高!

朱由校早和王在晉談過開源節流的問題,奈何京畿等處早特麽要錢沒錢要糧沒糧了。

生產力想要上去,首先你人口就得上去。

大明人口不少,但生產力為啥上不來?因為大家連吃飽飯都費勁,誰還有那閑心給你搞生產。

朱由校明白一點,無論東林怎麽黑自己,只要能讓饑民吃飽飯,聖明之君的名頭是跑不了的。

話句話說,眼下只要將紅薯推廣開來,先解決了災區人民吃飯難、難吃飯問題,其他事兒都不算個事兒!

而且紅薯產量上來了,一樣可以酌量發給邊疆,緩解連年戰爭造成的糜餉問題。

這麽好的玩意兒在大明不推廣出來,卻讓後世韃清撿了便宜,朱由校只要一想起來,就覺得心痛。

……

王在晉接了皇帝的聖諭,也是欣喜不已。

他本以為,此前皇帝並沒有聽說過這種國外傳來的新型作物,想要勸他接受需要花費一番功夫。

卻沒想到,事情這樣順利。

皇帝諭命自己與海商陳經綸詳談番薯之事,這是莫大的信任,要知道,朝廷的官員與商人相聯系,很容易產生中間利益。

對很多人來說,這次與海商細談合作的事兒,代表著能大肆賺取中間利益的機會。

自古民不與官都,如果這個海商陳經綸真心想讓朝廷推廣番薯,前來的官員他就要好好的“孝敬”。

不然,誰會鳥你這個從國外傳進來的作物?

在王在晉看來,這不是他自己本身的利益,這是功在本朝,利往千秋的百年大計!

海商陳經綸,時下福建海商第一家。

說起來,這還要感謝他那在後世大名鼎鼎的父親——陳振龍。

陳家的上任家主陳振龍,自幼吟讀詩書,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在常人看來,這又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可是後來,看透官場利益的陳振龍厭倦科舉,棄儒經商,移家於閩縣,隨眾海商赴呂宋經商。

在呂宋,陳振龍見當地朱薯遍野,並了解到此作物耐旱、高產、適應性強,生熟皆可食,遂主動向當地人學習種植法,出資購買薯種。

萬歷二十一年五月,陳振龍密攜薯藤,避過呂宋國出境檢查,歷七晝夜,航行回到福州,開始在住宅附近試種。

是年,閩中大旱,五谷少收。

陳振龍促其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申報呂宋朱薯可以救荒。

當年,番薯試種成功,百姓之間一傳十、十傳百,於次年遍植福建各處。

陳振龍引入的番薯,有效解決了時年閩人饑荒之災,陳家自此崛起,在福建當地享有很高聲望。

至於眼下番薯這個名字,還要從福建巡撫金學曾說起。

當年,陳振龍為感激金學曾推廣之德,欲將朱薯改稱金薯,但遭後者拒絕。

金學曾以其由呂宋國引進,將之稱做番薯。

名字什麽的不重要,王在晉看重的是它易大量種植的特點,萬歷年福建那次饑荒已經證明,番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陳經綸承襲父親衣缽,打算將番薯推廣到全國更多地方,但是如當年福建巡撫金學曾那樣的人已經很少。

饑荒,對百姓來說是足以令他們家破人亡的災難,可對當地文官來說,這代表著可以再大撈一筆。

一旦某地發生饑荒,朝廷議來議去,總要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