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打仗, 錢糧是首要的。兵壯不壯,敢不敢拼命,那都得看錢、糧到不到位。

賴瑾最擔心的就是占下的這些地界的糧食生產能不能盡快恢復。他把兩萬戰俘放回去後, 便帶著衛隊回淮郡郡城找蕭灼華, 但並沒有著急趕路,而是到沿途的鄉、縣轉悠,查看各地情況。

蕭灼華滿打滿算才十六歲, 讓她一下子接管好幾個郡, 且都是剛經過戰爭踐踏的地方,賴瑾不自親去看看,是真不放心。

魏郡的縣、鄉,縣令、鄉長全都跑光了,豪族也都沒了蹤影,佃戶們沒有讓糧食爛在地裏, 都收割晾曬好, 囤在家裏。他們沒有地方去,出了所在的縣, 那就是舉目無親, 東南西北都分不清,因此哪怕知道戰亂了, 也不敢跑。

可各種各樣的傳聞,卻是沸沸揚揚的:隔壁裏的誰誰見到鄉長家的兒子成了俘虜在官道上修路,想跑, 叫兵卒子打得都吐血了。官道上又有鎮邊大軍過兵了。前陣子瞧見好多馬匹在官道上過去,還有騎兵, 聽說在草原也打了大勝仗。

以前鎮邊大軍在魏郡招過苦力, 後來又把人招進了軍伍中, 帶去打仗,戰死了不少,有功曹親自到各鄉裏來發撫恤。

他們從領到撫恤的人家,得到不少消息。以後魏郡都不交人頭稅,種地只交三成田地稅。軍功田不交稅,租種軍功田的,將三成收入交給地主,若是地主自己種,種出來的都歸自己。

因為收稅的人沒來,又聽說可以留七成,還省了交人頭稅這一大項支出,收來的糧食夠吃上飽飯,家家戶戶也都舍得吃糧了。那些生了女娃原本想扔掉的,一看家裏如今不缺吃食,再想到以前那些跟著寶月公主走的每個月能領五百月錢,都舍不得扔了。

也有覺得女兒賤,兒子多不想養的,扔到河邊、路口,叫人瞧見,直接抱回家養起來。許多人都知道寶月公主府招女工的事,以前她是路過,如今她夫婿打了勝仗,魏郡都是她家的,說不定以後在還會來招女工呢。現在有了糧食,不差多養一個孩子。

魏郡的人瞧著囤在家裏沒有人來收的糧食,聽著種種傳聞,都希望賴大將軍能一直打勝仗,可別千萬再讓豪族們占了地方。

鄉裏間的小路窄,馬車過不去,賴瑾只能帶著人騎馬前行。他在魏郡轉著圈,瞧著雖然暫時沒有人治理,但百姓似乎沒受什麽影響,依然過著他們的日子,不像是把地荒著不打理的樣子,心頭也安穩了許多。

他帶著衛隊,進入淮郡,只見大冷的天,田地裏到處都是人。有些是已經量完地,正在那壘田梗、漚肥、挖渠。有些是新上任的村長正帶著人量地。

土地是農人的根本,村長量地,整個村的人都出來圍觀。

以前量地,是拿步子量。步子邁大邁小,操作空間非常大。野溝子縣分地都是拿尺子量。用尺子先把麻繩量好長度,在上面做好標記,再拿麻繩去量地。一畝地,允許有三尺的誤差,超過三尺,輕則罰俸,重則免職,若是故意從中作梗坑人或勒索錢財,押去修路開荒,沒個三五年,別想被放回家。

蕭灼華治理淮郡,延用了野溝子縣的制度。她受賴瑾的影響,量麻繩的尺子都是統一制好發下去的,以免鬧出事往尺子上推脫。

有很多人不堪人頭稅的重賦,甘願依附豪族成為隱戶。所謂隱戶就是黑戶,沒有戶籍記載,自然也就不交人頭稅,豪族的佃戶、家兵大多都是出自隱戶。一些大豪族下面的隱戶多達數千乃至上萬戶,這些人是遊離在朝廷管治之外的,也是豪族跟朝廷抗衡的主要人力來源。

賴瑾免人頭稅,一來是為減輕民生負擔,為將來的經濟發展打基礎,二來就是朝著打擊隱戶去的。不用交人頭稅了,田地稅也在承受範內圍,就不用再當隱戶,趁著重新丈量土地,登記了戶籍,以後就是正經百姓,經商、投軍、考官都是出路。

如今淮郡各縣鄉都在忙著重新丈量劃分土地,賴瑾的心頭亦是穩了。哪怕將來那些豪族有遺漏的回到鄉裏,想要再聚兵起事,也招不來人。

淮郡的三成田地稅糧食已經上交,今年又是豐年,百姓手裏的糧食有了余足,又見鄉裏有官府設的收糧點,價錢很是實惠,聽說是按照豪族賣糧的價格給的收購價,紛紛挑到鄉裏去賣成銅錢。

他們擔心豪族再打回來把糧食收走,要是換成銅錢,找個縫隙一塞就藏起來了。

大一些的鄉開起平價米糧鋪,裏面賣的糧價跟他們賣的一模一樣,有用麥子做成的掛面,有醬油、陳醋、食鹽、針、線、油罐子、泡菜缸、碗筷家私等東西賣。

賣了糧,手裏有了余錢,瞧著新開的鋪子新鮮,聽說是朝廷開的,便進去逛逛,多多少少買些回去嘗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