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賴瑾看完草地, 回到營帳中,取出沐真寫給他的信,仔仔細細地來回看了又看。

他阿娘的信寫得極細, 從東安關戰事、糧食調度、損耗、打仗開銷, 到賴瑭、賴瑛的所作所為,一一道來,包括他母親與兄弟倆的談話內容, 都按原句寫在信裏。

信的末尾提到:你阿爹得知賴瑭讓賴瑛將兩郡之兵合在一處, 於清郡練兵,當場震怒,一夜未眠。是日,便要披甲帶賴琦去東安關換將,叫我攔下。

沐真寫道:賴瑭為主將,身系戰事, 臨陣換將, 必使軍心大亂。東安關已是危在旦夕,經不起換將風波, 一旦有失, 身後數郡之地盡皆難保。為戰局,為幾郡之地數千萬子民, 不能動他。然,清郡、尚郡皆有明令,謀奪軍戶遺孀孤寡財產者, 斬!若是軍中有此事,斬立決, 懸首於轅門前示眾。

由我做主, 此事定為非個人所為, 而是尚郡撕毀清郡與尚郡結盟,借戰事謀奪清郡,待戰事平定,將來再行清算。賴瑛欲將此事歸為兄弟幫扶,你自行斟酌。

賴瑾看完信,心道:“經過此事,誰特麽還跟他們是兄弟。”

沒分家以前,他們都在父母膝下,是一家人。現在分了家,他承襲的是清郡沐氏,賴瑭承襲的是尚郡賴氏,從本質上講,一個姓沐,一個姓賴,一家人?賴瑛跟清郡沐氏沒半毛錢的關系,哪來的臉拿清郡沐氏的產業去幫扶尚郡賴氏,還稱互相幫扶?

賴瑾覺得自己承襲母族的家業,卻隨父姓,也是挺沒臉的。

按照清郡、尚郡的條律,孩子由誰養跟誰姓。父親不給錢,孩子由母親養,隨母親。母親帶著孩子改嫁,孩子由繼父養,得改隨繼父姓。

賴瑭趁著東安關之危,奪沐氏清郡,往後他跟賴瑭別說做兄弟,已經是仇敵了。做兄弟,那能各自安好,有難的時候互相幫忙,做仇敵,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

晚飯後,老賈休息好,來到賴瑾的帳篷,將此行的經過、見聞詳詳細細地告訴賴瑾。

自齊亡以後,戰亂頻繁,舉族搬遷避禍是常事,可從未有過如此龐大的族群搬遷,引起極大的震動,也傳得沸沸揚揚。

老賈告訴賴瑾:“我出發時,清郡郡守賴瑛已將我們調走糧草之事火速報給成國公。成國公派人進京向陛下要糧食軍械。我行至半途,遇到京城運送糧食輜重去往東安關的隊伍。”

“英國公、梁王反對調糧,太子、成國公府一脈的人、衛國公府的人,爭力調糧。陛下當朝問太子,賴瑭奪賴瑾之地,你身為賴瑾大舅兄,得賴瑾一力扶持,為何還幫賴瑭?”

賴瑾心說:“皇帝有病吧。公是公,私是私。太子在朝堂上,那是站在太子的立場說事。”

老賈說:“太子說,在這朝堂之上,沒有舅子、妹夫,只有君臣社稷。賴瑭是朝廷的太尉,守的是朝廷的東安關。若東安關破,東陵齊國大軍進入大盛境內,必是山河破碎,生靈塗炭,到那時,又豈是調糧給軍械便可平定的。

太子又問英國公,今日不給東安關調糧,若來日南海關起戰事,危及南邊諸郡,朝廷是否也要坐壁上觀。”

賴瑾點頭,挺認同太子這話。他問老賈:“我阿爹當真要過來?”

賴瑭哭著求著抱著阿爹的大腿打滾,都不能讓阿爹走。他襲了爵位,卻讓本該由他奉養的父母跑到幼子那討生活,讓本該由他庇護照顧的弟弟妹妹全跑了。本來他作為庶子襲爵就已經矮人一頭,再出這事,往後做人都挺不支腰杆,脊梁骨都得讓人戳斷。往後誰家再想立庶長子,賴瑭就是反面教材,沒事就得拉出來叫人遛一趟。

老賈道:“我去送信時,親耳聽到老國公如此同老夫人說的。”

這事,確實是板上釘釘,幾乎沒得改的了。賴瑾美了。

阿爹要是不過來,他會受很多顧慮和牽制。

他將來要是想找賴瑭算這筆賬,打過去,別人會說,你出自成國公府,跟賴瑭是親兄弟,你親爹還在那呢,你是打你哥,還是打你爹。

要是東陵齊國打到尚郡,他可以不管賴瑭,卻不能不管親爹,不能讓阿爹落到敵國手裏淪為階下囚遭罪。他又有這麽多的兵馬,皇帝有充足的理由調他去抗東陵齊國。那麽大的窟窿,四郡之地都填不起的,讓他一個剛創業的去填?開什麽玩笑!

阿爹過來,那就說明,阿爹在這事上是站他的。他要怎麽揍賴瑭怎麽都有理,連點顧慮都沒有,哪怕東邊諸郡淪陷,他想救就救,不想救就不救,護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成了。

阿爹才五十多歲,退休不當國公和將軍了,還可以搞教育。

再沒有任何人比他更適合去昭武堂培養將才。他手底下教出來的人,沒有一個是慫的,就算是賴瑭,雖說挺讓人瞧不上他的品行,卻不得不稱一聲有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