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切了一碗豬頭肉給隔壁王老太端過去,葉嘉回來就又開始忙活。

香胰子的生意只能暫時放到一邊,不過胭脂鋪子老板娘的種種做派叫葉嘉肯定了一樁事。她做的東西是好的,值得商家肯定的。只不過沒遇上個誠心做買賣的,否則定然定個章程能長期供貨。

葉嘉原本的想法是,先試做,零售。在鎮上賣出名聲以後再擴大生產,她才有資本去找大商隊談生意。否則光拿著東西去找人,人家憑什麽見她。再說那點塞牙縫的小買賣,人家也看不上。

這個商隊,自然還是指的程家商隊。

葉嘉特意打聽過,程家商隊的信譽很好。行事作風也一板一眼,比外頭路過的商隊厚道不少。葉嘉不是個因噎廢食的人,沒必要為了避嫌刻意舍近求遠。但她希望到時候跟程家商談的時候,不必私下用人情去找程二,而是理直氣壯去程家商隊找話事人。

葉嘉心裏盤算著生意經,下午還得跟余氏一塊制餅。

余氏到底不是那等真笨拙之人,原先不會做是因為沒人教。如今這般日日看著葉嘉做,她多試做幾遍總算學會了包餅。手速雖跟不上葉嘉的,但也能包的似模似樣。

“豬頭肉明早賣?”余氏一面忙活一面問葉嘉,“我總覺得下酒菜早上不是最好的時辰。”

葉嘉自然知道。正常人早上的口味都很清淡,豬頭肉又是蒜又是醋的,一大早就吃肯定是怪的。葉嘉記得上輩子賣這種冷切豬頭肉的店家都是從上午十點鐘開始,賣一整天,到晚上收攤兒。葉嘉昨兒做這個本就是為了先試味道。想著味道若夠好,她才會拿到攤位上賣。

“明兒咱家攤子擺得久一些。咱早上先賣餅子,到巳時三刻再改賣豬頭肉。”

如今市面上朝食攤子多了好幾家,除了周家的西施攤依舊紅火,那賣炸韭菜盒子的老漢那家緊隨其後。除了張家和劉大娘家,還多了一家賣饢的。早已不是西施攤一家獨大的局面。李北鎮才統統多少人?葉嘉私心裏認為朝食市場早已飽和,沒必要在朝食的生意上死磕。

不過因著西施攤味道好,一早上三百來個餅還是能賣得出去的。如今每日只做三百個餅。

余氏深以為然,說著話,她想起來去揭了鍋蓋:“晚上吃完那些還剩多少?”

“約莫還剩二十一二斤。”葉嘉把豬頸肉拆下來,大約拆了三斤肉下來。她跟余氏都是小胃口的人,喝酒吃菜才吃掉一斤多豬耳朵。給王大娘端了一碗,剩下的就都還在鍋裏。

市面上生豬頭是十八文一斤買來的,這般處理好又鹵過做冷切,配上鹵汁賣的話,成本搭進去,最少也得賣到二十五六文一斤。李北鎮就一家賣熟肉的,在西街那邊賣的牛羊肉。牛羊肉比豬肉金貴得多,醬牛肉賣到一錢二一斤。葉嘉在想自己這個價格是不是能定得高一些。

“娘覺得咱這肉賣三十文一斤能賣得出去麽?”

這話把余氏給問到了,鎮上人吃肉不多。村子裏大多數人家也是一年到頭過年吃個葷,也只有周家多了個能幹的兒媳,他們才隔三差五地弄點好吃的。

“不好說。”余氏其實有些擔心賣不掉,“不然先賣賣看。”

也只能這般。萬事開頭難,摸著石頭過河吧。

說起來,賣熟肉跟賣餅還有區別的。畢竟肉食這東西不能像餅一樣隨手拿東西一包就能拿走。肉要按斤切,要稱,還得調醬汁拌。鹵水汁明早弄肯定來不及,葉嘉早早把要用的鹵水汁調好,弄了個又大又深的鍋裝著。鍋蓋蓋緊,怕明日搖晃給晃悠出來。余氏跟蕤姐兒幫忙剝蒜,兩人悶聲不吭地剝了許多蒜粒兒,給葉嘉切碎拿個小缽給裝好。芫荽和胡芹也洗過切好。

葉嘉仔細檢查了下東西,覺得不夠,還需要一個大的木砧板和小稱。

“娘,咱還需要一個小木頭架子。”葉嘉琢磨著切肉的時候得有木頭架子搭起來,“就跟前頭賣切糕放砧板的架子一樣。不然明兒擺弄不開的話,不好弄。”

余氏聽她一說也明白,皺著眉頭想:“可那東西家裏沒有。去找木匠打也來不及。”

“倒也是,這麽晚了。”

葉嘉想著要不然明兒先用廚房的小方桌湊合一下。就是這個秤必須得有,小斤兩的那種。余氏坐在椅子上沒說話,須臾擦了兩下手,去屋裏端了點給蕤姐兒吃的小點心轉頭又出去了。

周家沒有小秤的,但隔壁王老太家是有的。

余氏頭一回去借東西,有些抹不開面子。王老太一看她這模樣,主動開口問她。吃了周家那麽多好東西,你拿我當人,我自然也拿你當人。鄰裏之間就是這般有來有往。王老太曉得周家要做豬頭肉生意,聽余氏說沒有小方桌用,她還把自家後頭用來放東西的矮架子給搗鼓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