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替父入荊州(第2/3頁)

其實,依照他現如今表現出的能力,再加上劉表在雒陽的人脈,若再堅持幾年幹些政績,想辦法買通選部的人,幾年後進雒陽做個六百石的議郎、中郎之類的,絕非難事。

他還年輕,若果真能進雒陽打拼,說不定還能在知天命前,熬出個兩千石!

可他為何非要棄官跟劉表去荊州趟這渾水?

眼下的荊州七郡,南陽郡守和原刺史皆因孫堅而死,宗族遍地,又有袁術霸占南陽郡,內憂外患時局動蕩,並非什麽好地方。

劉琦對外言稱:自己隨劉表去荊州,只是恐家嚴年事已高,獨身上任恐有疏失,其所為只為盡人子之道。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這年頭凡事以孝為德行之本,劉琦這番解釋,不但說的過去,更是借機刷了一波聲望。

但事實上,他是在堅定的一步步執行自己的計劃——在劉表上任的早些年裏,讓自己成為荊州不可替代的少君。

……

劉表在雒陽任北軍中侯,卸任交接頗有周折,其言到荊州最快也要在三個月後。

故劉琦先往荊州,來替劉表探路。

劉表雖不想讓兒子辭官,但兩人相隔實在太遠,劉表光憑扯嗓子也喊不住他!權衡一番之後,最終還是答應了。

劉表致書與劉琦,征辟他為刺史掾史,吩咐劉琦變賣族中財貨,匯族中私士,先行前往荊州探查。

這一探之下,劉琦就探到了臨近襄陽縣的宜城。

……

“伯瑜,再往前走,便是宜縣轄境!你我且莫向前了,在這裏駐紮靜候叔父可好?”

說話者乃是隨劉琦一起來荊州的同宗,高平縣人劉磐。

劉磐乃劉表長兄之子,是山陽劉氏中年輕一輩的佼佼者,也是和劉琦從小一塊玩到大的從兄弟,山陽劉氏的兵壯,平日都歸他操練。

至於他口中的‘伯瑜’,乃是劉琦表字。

劉琦乃長子,伯為長仲為次叔為三季為小,其名為琦,意指美玉,瑜字亦有所指,《禮記·聘義》中有瑕不掩瑜之說,故表字伯瑜。

劉琦將手中的水囊向著劉磐拋擲過去,微笑道:“來都來了,為何要在這裏虛耗歲月?還不如進城搜羅些情報來的實際。”

劉磐不愧是武人出身,他輕描淡寫的伸手抓住了劉琦擲來的水囊,仰頭‘咕嚕嚕’的也灌了一口,打了個長嗝:“你我乃是探訪,非是替叔父上任,且這一路上也探到了不少情報,知曉了南郡有宗賊為患,不服官署管制的少說也有數十家,襄陽、江陵等大縣亦為其等掌控……這些情報回報給叔父足矣。”

劉琦對劉磐的話不置可否,笑道:“兄不想入城,莫不是聽說此間有宗賊之患……有些怕麽?”

劉磐比劉琦還大上幾歲,且一向又以‘山陽劉氏族中最善騎射者’自居,豈能承認自己怕事。

劉磐臉色發紅,道:“休胡說!為兄有甚怕的?我就是恐萬一惹出亂子,回頭耽誤了叔父上任,反為不美。”

劉琦嘆息道:“兄長之慮雖有些道理,可問題是你我現下探聽來的這些情報,對父親而言並無大用。”

劉磐聞言皺起了眉頭。

“南郡宗賊甚多,各族皆圈養私兵,霸占州縣,叔父身為六百石刺史,有監察郡縣豪右之責,這情報豈能無用?”

劉琦轉頭望向不遠處的縣城,道:“南郡宗族圈養私軍者甚多,路人皆知,父親若來荊州,沿途隨便找幾個農戶一問便知……又如何算是有用?”

劉磐有心想反駁劉琦兩句……但細琢磨一下,好像還真就是他說的對。

他不由沮喪的長嘆口氣,道:“那你且說,什麽情報才是有用的?”

劉琦不並著急回答他,只是反問道:“兄長,何為宗賊?”

劉磐回道:“一地豪強中,為惡者。”

劉琦笑道:“兄長此言不對。”

劉磐皺起眉:“哪裏不對?”

“魚肉鄉裏,為富不仁,強迫民女……算為惡否?”

“自然是算。”

“做了這些事的宗族,便一定要歸為宗賊麽?便一定要舉族討之麽?”

劉磐聞言一愣,猶豫道:“應該是……不用吧,好像是太狠了些。”

“那就咱劉家這種外來士人而言,兄長覺得誰才是宗賊?”劉琦微笑著繼續問。

劉磐很是認真的思索了一會後,方才明白了劉琦所指為何。

宗族豪強,大漢各郡皆存,因漢朝田地為私有制,耕者有其地,可自由出賣,因此便容易形成兼並。

諸郡縣中,越大的豪族,便越是以兼並土地為家族主營之業。

他們有錢,有田,有私士,有軍械,唯獨沒有取得正經仕途的門路和從高官先祖那兒繼承下來的經學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