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面對的非書中人(第2/2頁)

兵馬……劉琦麾下有,戰將……他也有,裝備也足夠。

最重要的是糧食。

出兵遠征,最耗費的就是軍糧與軍餉,在本土時,士兵耗費的糧食基數並不是很大。

可一旦遠征,不但出征的士兵要用糧,包括征調給前線士卒運糧的民夫也要用糧,因征調民夫而耽誤的田地產量也會隨之減少……

裏外裏一算就知道,打仗時間越長,庫府敖倉就越貧瘠。

南郡的倉敖眼下還算是充盈,但並不代表這糧食會一直夠用。

誰知道這一次出兵的時間要用多久?

而且有些事情還得提前做好準備。

劉琦此次出征,萬一能夠借機擴充兵源,或是攜裹流離的人口回荊州呢?

古代人的征戰,攜帶人口回返駐地,並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因為人口就是生產力,劫持生產力是戰爭中的一項必要舉措。

若果真如此,那南郡倉敖的糧食便會入不敷出……

其實不僅僅是劉表要面對這個問題,漢末各鎮牧守在剛剛開始逐鹿天下的時候,基本上都碰到過這樣的情況。

因為大家都是剛開局,各州各郡也並沒有大面積預備戰爭糧食的經驗,屯田種荒的事情都沒提上日程,反倒是各地牧守因為發展軍事,兵馬增幅的速度過快,導致大面積的出現糧草運調機構癱瘓。

迫於形勢的快速發展,勢必會造成嚴重的消化不良。

那情急之下,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針對此點,所有牧守們維持基本盤的手段如出一轍。

向當地的望族和豪強征糧!

至於征糧的方式,無外乎有兩種,一種是利益捆綁,一種是要挾逼迫。

當然也有將這兩種方法合二為一使用的,就好比歷史上周瑜問魯肅借糧之事。

過程很簡單: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並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

就是魯肅家中有兩囷米,周瑜領幾百人來問他借糧,他當時就送了周瑜一囷,周瑜見狀甚為驚異,覺得此人行事豪邁大氣,便與魯肅傾心結交,後將其推薦給孫權。

表面上看來,周瑜在魯肅那借糧,是用利益捆綁的方式。

但若仔細品品,就知道周瑜問魯肅借糧,其實是將利益捆綁和要挾逼迫合二為一的使用了。

誰家借糧領特麽幾百人去借的?

魯肅是聰明人,一見周瑜領這麽多人來“借糧”,當即就表示:周縣君借東西還帶這麽多人來做見證,實在是太客氣了!

這般深情厚意,咱還說什麽借啊?送給你不就完了!

劉琦其實也很想試試,有朝一日當他領十萬人馬去蔡府借糧的時候,蔡瑁能不能把一半的家資贈送給他。

但很可惜,這個想法並不成立,以劉表現在的角度和他的性格,在南郡士族中征糧,必然還是要以利益捆綁的方式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