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不是不能對付公孫瓚(第2/2頁)

劉和長嘆口氣:“不瞞賢弟,嚴君此來命我為使,是想詢問,貴軍此番撤軍,護君聯盟今後又該如何,咱們維護漢家的大計,日後又當如何行事?”

劉琦低頭琢磨了一下,道:“如今天子在董卓手中,雖受鉗制,但卻不至於有性命之危,然憑我們目下的實力,想從董卓手中救出陛下,只怕極難,如今劉君郎在益州擅造天子乘輿,有不臣之志,今後怕是不會再與我們同心。”

“而你我兩方雖有同盟之誼,但一南一北相隔甚遠,若出了事,彼此之間互相難以馳援,眼下對於我們兩方來說,只有請大司馬與嚴君各自鞏固本州,發展勢力,擴充武裝,囤積糧草,靜待時機才是正途。”

劉和嘆息道:“話雖如此,但若想安心發展鞏固,卻非易事。”

劉琦笑道:“不見得吧,只要大司馬能夠安心的守住幽州,收攏青、徐流民,招攬烏桓鮮卑以為羽翼訓練精騎,待時機成熟時,以幽州馬苑每年訓練戰馬的數量,他日遣數萬精騎南下,席卷河北之地並非難事,屆時大司馬稱雄河北,再走河內入關中,未必不能成就匡扶君王之大事。”

劉和嘆息道:“哪裏是那麽輕易能辦成的,且不說袁紹目下已是有強占了冀州之心,單說嚴君治下的公孫瓚就非易與之輩,此人屢番抗上,與家嚴多有爭執,不受吾父節制……此次驅兵攻打董卓,便是他的主意,家嚴也是不得已而從之。”

劉琦聞言恍然,暗道這就不奇怪了。

難怪一向是以施計為主要手段的老政客劉虞,會驅兵主動去與董卓交手,原來是有公孫瓚在中間使勁。

想來劉虞此次出兵,幽州兵將的中間力量大部分都應是以公孫瓚為首的軍功勢力。

公孫瓚若是在那些軍功將領的背後推波助瀾,難保幽州兵將不會群情激奮,強要追擊董卓,劉虞面對眾將的施壓,想不出兵只怕也是不行了。

完全是被趕鴨子上架。

“大司馬若要制霸北境,看來非要除掉這公孫瓚不可。”劉琦嘆息道。

劉和道:“嚴君治理幽州,乃是以邊貿互市,安撫流民,招攬烏桓和鮮卑為羽翼的懷柔之政,但以公孫瓚為首的一眾幽州豪強將領,都是以軍功搏的出身,嚴君之政,實是斷了他們的升遷之路,這個中矛盾難以調和……難啊。”

劉琦認真的想了下,道:“若要對付公孫瓚,倒也不是不可能,我倒是有幾條建議,賢兄若是有意,不防轉達給大司馬,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