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劉琦的名士之路(第2/3頁)

曹操年輕的時候,就憑借著橋玄“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何颙的一句:“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紹的一句:“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這三大名士的三句評價,縱橫於東漢政壇。

足見在這個時代,能夠為名士所標榜,或是互相標榜後成為名士,會帶來多麽巨大的政治利益。

但隨著對這個世界的了解越多,劉琦這顆成為名士的心也開始逐漸淡薄了下來。

他覺得,經學世家壟斷政治資源的時代,已經阻礙了這個時代的文明繼續向前更近一步了。

士人們通過孝廉,壟斷了所有的進仕之路,他們的互相標榜,造就了一個壁壘分明的門第社會,用這套車軲轆似乎的用人方式,來維持這個巨大國家的社會運轉。

但是這種運轉方式,已是盡顯弊端,讓這個社會千瘡百孔。

劉琦覺得,這套制度,應該已經算是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了。

客觀的說,劉琦不認為察舉制度不好,相反的,察覺制度在漢朝,為中國以後朝代的用人機制,做了一個先進改革,至少是通過在各郡選舉孝廉,將社會政權的端口開放到了全國各地。

即使是經濟和文化落後的地區,也有人可以舉孝廉入京,至少各地域的人都有機會進入中央,相比於之前的朝代,這已經是巨大的進步。

漢代初立察舉制的時候,其本意也並非是想塑造出今天的局面,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社會機構逐步完善,各種更高級別的矛盾產生,促使察舉制已經落伍,需要改革。

這世界上沒有會永遠會一直合理的制度,只有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完善的制度才最合理。

漢朝的制度出了毛病……唐朝立國自然就會換一套符合當時社會國情的制度,到了宋代又換一套,明代、清代亦如此。

劉琦不會否認察舉制在歷史上的某一時期起到了所需承擔的歷史責任……只是到了現在,他個人認為這套制度已經到了該被淘汰的時候了。

總有人得站出來去做。

……

劉表見劉琦居然否了他的提議,酒頓時醒了三分。

他猛然起身,緊緊地盯著劉琦,道:“小子,你適才所言何意?什麽叫無心郡望之道?你想走什麽路?”

劉琦聞言頓時一醒。

雖然他覺得有些東西,是必然要順應歷史而被淘汰的,但眼下可絕對不能外泄自己的想法。

堅決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包括劉表。

不然他死八百遍都不夠。

“孩兒的意思是,眼下局勢未定,荊南尚未安定,北方又有袁術霸占南陽郡為患,在這節骨眼上,孩兒又如何能去著書立說,想著當什麽名士,還是替父親分憂才是緊要。”

劉表一聽這話,不由露出了笑容。

吾兒孝順。

“癡兒,這點小事,有何難哉?為父讓人編纂《五經章句》,難道還要為父每日自己去編撰嗎?還不是宋仲子他們替為父操持的,如今有一個蔡昭姬在荊州,就讓她替你主持續寫漢史之事,又有何難哉?”

劉琦無奈笑道:“可我名義上已經是南陽郡守,又如何能插手襄陽學宮諸事?”

劉表又笑了。

那笑容頗顯高深莫測。

“老夫何時說,讓蔡昭姬當襄陽學宮的五業從事了?老夫要在這荊州各地立的學宮……多了!難道老夫還真會把他一個小女娃留在襄陽學宮和宋仲子、廣明先生等為伍?呵呵,就算是老夫想,只怕那兩位先生自持身份,亦是不肯!”

劉琦呆愣愣的看著劉表。

別看老爹喝醉了,這腦子轉的還是真快。

你說你要是能把你弄學宮的這股勁頭,多往軍略上使一使……日後是不是就沒曹操他們什麽事了!

……

宴廳之中。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滿廳諸公都有些喝高了。

眾人觥籌交錯,彼此互敬,高舉酒爵,氣氛空前熱烈。

但是有一張食案旁,坐在那張長案後的兩人,彼此之間的氣氛卻是讓人感覺發冷……

蔡瑁冷眼瞧著身邊的蔡勛,滿面陰沉。

蔡勛則是低著頭,一臉的恐懼喪氣。

“你跟我說實話,到底是怎麽回事?”蔡瑁冷冷出言。

蔡勛忙道:“大兄,弟所言屬實啊!我如何敢騙兄長?那封呈遞給董卓的奏疏,確實是由我和異度親自撰寫的,替大兄求南郡郡守之事,弟如何敢忘?”

“是嗎?”蔡瑁眯起眼睛,道:“可問題是,三日前,董相國送來的奏疏中只是拜劉使君為荊州牧,劉伯瑜為南陽太守,還有他那從兄為長沙郡守,其余諸人,一字未提!這事……弟弟,何以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