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論荀氏(第2/2頁)

劉琦矗立良久,幽幽地嘆了口氣:“荊州諸從事,皆屬嚴君臂膀,另如南郡智謀之人,如蒯異度,蒯子柔,馬伯常等人目下皆是以自家在南郡的利益為上,關鍵時刻與我劉氏分屬不同,實不似子揚這般與我一樣皆屬宗室中人,可無話不談,如今你走了,今後有事,又得是我一個人籌謀了。”

劉曄笑道:“天下智謀者多矣,又何得僅有劉曄一人?府君有雄姿,日後麾下定能廣聚智者,成就大業,屆時還請府君為子揚留一棲身之地。”

劉琦聞言開心的笑了:“子揚先生乃我同宗,自是與旁人不同,琦之治下永遠都有子揚先生的安歇之地,荊州就是你的家,是你的避風港,歡迎先生隨時西來。”

劉曄長作一揖,道:“有府君這話,曄感激不盡……對了,其實以曄度之,當今中州之地,倒是有一家族頗多英才,若能征辟得其族中的一二人,於府君之業定大有裨益,只是對於此家族中人,還需謹慎拿捏。”

劉琦拱手言道:“願聞其詳。”

劉曄輕咳一聲,道:“不知府君可知潁川荀氏?”

劉琦笑了。

對於潁川荀氏,他自然是知曉的。

“略知一二,不甚其詳,還請子揚細言之。”

劉曄遂道:“論議州郡相黨,人情比周,舉薦、世官、名聲,結朋黨者,無左右於冀、幽兩州士人,當年朝廷議三互法,也是有基於此兩州者也。”

“論控制鄉裏、聚族莊園、蔭庇子孫,無外乎於南陽郡望。”

“然論及家傳經學,頻繁交友,以師承而結清流黨人,無外乎潁川士人,而潁川士族中,昔年自荀神君起,便是盛名遍於中州,三君中的陳蕃亦為其弟子,可謂經名盛極,後荀氏一族雖因黨錮之事而有多起伏波折,但歷經三代至今不倒,更兼善使手段,因而在潁川諸族中甚有賢名,若能得荀氏中人相輔,於府君定有裨益。”

劉琦亦是點頭道:“潁川荀氏自神君荀淑奠基,到荀爽位列三公登頂台閣,門第已成,不過就地域和關系上來看,他們似乎應會更傾向於汝南袁家。”

劉曄笑道:“不錯,但也只是傾向於汝南袁家,而非舉全族之力助之,荀家都是聰明人,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廣撒網方可使其族不衰,這才是荀家人的行事手法……如今整個荀氏門中,只有八龍中的荀緄一支,其子荀彧、荀諶兄弟舉本支族遷於冀州,然荀氏其他宗支,眼下尚未有所動作。”

劉琦聞言似有所悟,難怪歷史上的荀氏一族人中,直到袁紹覆滅之前,還既有支持袁紹的,也有支持曹操的,更有在家賦閑不出的……直到曹操徹底統一北方後,全門諸支才盡歸曹操治下,

看來類似於荀家這種門第,在徹底能夠看清楚群雄割據形勢走向之前,永遠不會將所有的門中資源都用在一家勢力上。

劉琦若有所悟,緩緩道:“依子揚之意,是想讓我撬動潁川荀氏中除去荀諶和荀彧一脈的其他旁支?”

“在下是有此意,不過能不能撬動,卻也要看機會,也要看府君的手段,眼下在潁川荀氏中,司空慈明公病故於長安,八龍一輩人中,唯有慈明公一人位列三公高位,其人雖亡,但就實際而論,還是慈明公這一支在荀氏之中名望最盛,其子表、棐皆在潁川未曾出仕,若能得荀氏當中最盛的一脈相輔,則便有了與袁紹相爭潁川士人的資本,還請府君明斷。”

劉琦笑道:“子揚臨行舒城之前,卻也給我出了一道好大的難題,不過也是為我指了一條明路,劉琦在此謝過子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