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誰言南陽郡望不能離間(第2/3頁)

張濟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一臉的不耐煩。

“文和!咱們在這裏跟荊州人耗著,這耗到何時才是個頭?眼下袁術軍即將戰敗,只剩荊州人是咱們的對手,倒不如先居高臨下的滅了袁軍,再與荊州人決雌雄!”

賈詡穿著甲胄,站在張濟的身旁,他並沒有著急回答張濟,而是望著對面的山巒,陷入了沉思之中。

張濟見賈詡半天不答話,頗有些不悅:“文和,如何不說話?”

賈詡長嘆口氣,道:“中郎將,眼下之局,萬萬不可輕動……荊州軍中實有高明之士,因時制宜而做出這般固守的戰略,眼下咱們雙方比拼的不是戰力,而是耐心,這哪一方若是輸了耐心,只怕就離敗北不遠了。”

張濟翻了翻白眼,似乎是對賈詡的話頗為不屑,但他還是遵從了賈詡的意見,沒有再要求主動進攻。

而對面荊州軍所在的山坡上,太史慈和李典此刻亦是在與荀攸商量。

“公達先生,眼下咱們與西涼軍僵持在此,雙方若是皆無所動,這得僵持到何時才能是個頭啊?”太史慈在一旁焦急地問道。

荀攸輕攆胡須,雙眸陰沉地望向對面的山驪,其眸中竟似也略有些焦慮。

少時,方聽他道:“西涼軍趁火打劫,行事亦不能長久,我曾在雒陽待過,知西涼軍搜牢一般以一日為限,如此說來,對方堅持的時間想來未必能夠比我們長……最多不過是過了今夜而已。”

太史慈和李典彼此互相觀望,皆是點了點頭,二人倒是非常認可荀攸的說法。

雙方就這麽僵持著,仿佛對方在己方的眼中都不存在一樣,他們需要共同防備的目標,只有博望坡道路上的那些袁軍士兵。

袁術士兵只要但凡敢稍有所異動,就是被一頓亂射身死的結局。

博望坡內的戰事,就這樣僵持了下來。

……

與此同時,劉琦和典韋等人,在李嚴的率領下,已經奔往了涅陽方向的李氏塢堡。

而果然不出劉琦所料,李氏塢堡眼下也正在被一支西涼兵強行攻擊著。

其實若是論及人數,南陽郡望族各家所豢養的私兵數量,加起來足可超越西涼軍數倍。

但問題是,這些郡望的私兵雖多,但其實是各不統屬,西涼兵卻是指揮明確的正規軍隊,進退有度,對這些塢堡實行各個擊破。

就算是這些塢堡的兵將能夠統一指揮,但無論是在戰力上還是軍械武裝上,亦無法和西涼軍相提並論,足可謂天差地別。

歷史上的劉虞,就是依靠他個人的能力與政治素養,在漁陽郡和右北平,糾結了治下諸多郡望與豪強的私兵,東拼西湊,湊成了十萬大軍去攻打公孫瓚,結果卻被公孫瓚派遣數百精銳縱火突襲而弄的大敗,完全沒有戰力可言。

望族的底蘊深,資源多,後勁足,但畢竟不是軍閥,他們就算是有再多的人,想要在一時三刻擊敗軍閥的正規軍,也屬枉然,人數再多也白扯。

劉琦抵達了南陽郡的李氏塢堡之後,即命典韋,許鄲,許沂三路分兵與塢堡內的李氏一族內外夾擊,大敗西涼軍眾,成功的救援下了李氏一族。

李氏塢堡此番也是死傷慘重,但終歸好在沒有被屠戮殆盡,李氏塢堡的家公李侃,在一眾伴當的陪同下,來了塢堡外,在李嚴的引薦下去見劉琦。

在去見劉琦的路上,李嚴大致將自己的遭遇向李侃訴說了一遍。

李侃做到了心中有數,來到劉琦的面前後,不由感恩戴德。

“若非劉府君相救,我李氏基業今日恐遭大難,我這侄兒的性命,怕是也留不住了,劉府君對我李氏一族的再造之恩,侃沒齒難忘。”

劉琦微笑著道:“區區小事何足道哉,某與令侄兒一見如故,深感投緣,心中很是喜歡,或許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吧。”

李侃感慨道:“小侄兒何等殊榮,竟能得府君這般厚待?”

劉琦擺了擺手,道:“對了,李宗長,劉某此番率兵前來,乃是為了救南陽郡百姓於水火之中,眼下既已經救得宗長之族,那還當需前往別處相援……只是我對南陽郡內的情況並不熟悉,敢問李宗長,可否替我找幾名向導,作為引路之人?”

李侃慌忙道:“劉府君愛民如子,身先士卒救我南陽諸民於水火,老夫豈能不略盡綿薄之力!”

說罷,便見李侃對身後的伴當道:“速速著吾弟前來。”

那伴當領命去了,少時便將一個年約三旬左右的男子帶來。

李侃為劉琦介紹道:“此乃舍弟李勝,對南陽郡諸事諸路頗為熟悉,可讓他替劉府君引路,以在宛縣周邊做援。”

劉琦點頭道:“多謝李宗長相助,我先去整備兵馬,待令弟準備好後,即刻著其來我軍前為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