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一章 蒙學(第2/2頁)

“你寫的這篇《弟子規》,似應於蒙學。”

劉琦聞言笑道:“父親說的對,這上面的內容,對於普通的經學子弟而言,自然是熟知熟讀,深諳個中之理……將經學中的忠孝內容,簡化為蒙學普及,才是孩兒的真意。”

劉表聞言眯起了眼睛,遂將眼光掃向了自己面前那個木箱子。

“這裏面的都是?”劉表指了指那木箱子,問劉琦道。

“是,都是孩兒所寫的,是為《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等,稍後還請父親閱覽。”

劉表站起身,來到了那個木箱子前,開始一卷一卷的展開當中的簡牘細讀。

“似都可用於蒙學。”劉表大致翻閱了一邊,道。

劉琦贊同道:“都是孩兒為了蒙學,而苦心編纂。”

劉表轉頭看向他,似乎是猜到了劉琦的心意。

“你想將蒙學,也列入荊州官學之中?”

劉琦拱手道:“父親英明,孩兒正有此意。”

自從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漢朝政府選拔官員的方式,逐漸從以地方推薦為主。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經學教育成為漢代教育的主流,規模也日益龐大。

漢朝在雒陽設太學,在地方上設立地方官學。

到了中平年間,太學裏的學生到了三萬人。

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無法進入官學學習。

於是,有能力傳授經學的儒者們紛紛開辦私學,招收學生授業,私學的數量在郡國極盛,幾乎和官學一字平肩。

正是“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可見當時各地的公私學校,數量之多。

公私學校雖然在郡國極多,但在漢朝的官學裏,沒有設立蒙學,也就是沒有初級的入門教育。

也就是說,漢朝所有太學生的啟蒙教育,都是在私學裏完成的。

漢朝的蒙學就像今天的小學一樣,承擔起給學童們啟蒙的任務。

“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小學就是指蒙學。

官學不辦蒙學,而是將蒙學交由私學,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很多經學士子,如果沒有進入太學以及舉孝廉入仕,那麽就會在鄉閭開辦私學,傳授儒家經學,這也算是解決了一部分士人的就業崗位。

其二,就是學經的人數逐漸增多,太學生的教育對於政府來說都是一大塊負擔,何況還要主持蒙學?

其三、適合啟蒙教育的書籍,像《六甲》《九九》《急就》《三倉》等典籍亦算在士人群體中普及,很多士人能夠弄到(當然沒有經學門路的普通人想得到這些典籍很難),故而對於普通的士人來說,用這些典籍來換取一份活計,總比讓他們去經營農事或是商事要強的多。

其四,說實在的,還是士族群體對自身利益的維護,他們手中的經書,只是在各家相傳,嚴格的維護著自己的地位和,私學招收的小學生,普遍也要看家室和傳承,普通鄉閭中的黔首想要認字讀書?做夢去吧。

但是如今,劉琦卻很顯然想要以官方的角度,向蒙學伸手,將這個情況適當的進行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