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第2/3頁)

聽到這件事,群臣都感到新奇極了。因為元裏的身份足夠高,又在部下之中極具威勢,這又是元裏成為聞公之後的第一個命令,眾人都沒有反駁,劉驥辛率先問道:“主公,不知這‘考試’是指什麽?”

“由我出題,學子們回答,看誰答得好,那便擇優納入,”元裏笑著道,“此次科舉,只看考試成績高低,不論出身與籍貫。”

“什麽?!”眾人大驚,連忙詢問元裏關於科舉更多的事。

元裏將其解釋了一遍,受到巨大沖擊的群臣良久回不了神,他們面面相覷,幾個出身不好的幕僚已經明白這個“科舉”對寒門子弟來說到底具有什麽意義了。

這是從未有過的形式,擯棄了出身和過往的功績,只看自身的學識才華,在試題面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激蕩的情緒在劉驥辛心中越來越大,幾乎讓他熱淚盈眶。他心緒復雜萬千,想起了自己從前為了踏上仕途做過了所有努力。

千辛萬苦,他才走到了如今的地步,而他已經算是幸運了。還有更多更多的人因為想要做官而家財散盡,妻離子散。

可現在,只要能通過選拔,就能成為元裏手下的一個官員。放在以前,這是劉驥辛夢裏也不敢想象的好事,他一時欣喜一時又悲哀至極,欣喜於這樣的方式無疑能讓出身不好的人有了向上爬的機會,悲哀於他以往磕磕碰碰之時卻從來沒有遇見過這樣的機會。

劉驥辛甚至對將要經歷科舉的學子們產生了艷羨之情,羨慕他們能夠有這樣的機會,一個簡簡單單就能做官的機會。

劉驥辛突然想到了一個早已死去的人——肖策。

若是肖策活到現在,發現自己追尋一輩子的官位如此觸手可及,應當也要淚流滿面,不敢置信吧。

要是能知道今天,他那時還會陷害主公嗎?

他深呼吸一口氣,壓下千萬種情緒,當即道:“主公此法極好,屬下認為可成!”

郭茂、汪二、鄔愷、元單等出身不好的人立刻應聲,他們態度火熱,積極地表明了對科舉的支持。

在場之中不是沒有出身較好的人,比如詹少寧,比如周公旦和賈青。

但他們不管心中如何想,面上都沒有反駁,也接受了這樣選拔人才的方式。

不過此時,他們所有人都以為這“科舉”只是元裏因為人手急缺而應急使用的辦法,應當只此一次。

很快,聞公國將會在鄴縣舉辦科舉一事便傳了出去。

猶如滾油中倒入了一滴水,這個消息如火燒一般瞬間傳遍了北方州郡,傳播速度快到令人咋舌。

聽到這則消息的學子們或驚或喜,但大部分人在思慮之後便立刻收拾起了行囊趕往冀州。

識字的人在北周之中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在這小部分之中,掌握官位的只有那麽一些頂尖的士人豪強。

大部分識字有才華的學子中,肖策、劉驥辛這樣的人占了大多數,連元裏這個縣令之子都堪稱寒門,想要做官都要千方百計,更別論其他人了。絕大部分的學子只有兩條路能走,要麽去做幕僚門客,要麽拜大師做眾多弟子中的一個,找關系讓自己能夠得到舉薦踏上仕途。

這兩個都很難,想要出頭便是千軍萬馬之中走獨木橋,真正沒有退路的獨木橋。

但現在,有這樣只需要證實自己才學便能做官員的機會,出身不好的學子怎麽能放棄?

更何況如今天下大勢盡在北方,他們連猶豫都沒有便匆匆往北方趕去,因為他們知道,前來趕赴科舉的人絕對會越來越多。他們想要搶占先機,就要放手一搏。

即便他們要做的官是聞官而不是北周官員,也阻擋不了他們熱切的腳步。

出身好的士人也有許多人動搖。

他們把控著舉薦的名額,按理來說是不缺官做的。

但如今天下已變了。

他們是可以互相舉薦做官,但天子現在式微,北周朝廷只剩了個虛名,天下諸侯各自擁兵自重,他們即使能做官又做誰的官?難道去一個沒有實權的北周朝廷做一個戰戰兢兢沒有實權的官員嗎?

在亂世之中,他們擁有的資源一下子失去了原本的價值,變得無用起來。不能去做天子的官員,一身學識沒了可用武之地,世族心裏也是慌亂,許多名士只能等在家族中等待著尋找機會。

有識之人將天下大勢看得清清楚楚,如今只有兩方勢力值得投靠。一是北方的元裏和楚賀潮,二是南方的陳王。

這兩方都是巨大的政治集團,大家族不會只選擇其中一方站隊。他們有更好的做法,那便是將家族中的優秀子弟一分為二,分別投靠北方與南方。

這樣,無論最終是誰贏了,這些家族都能立於不敗之地。

這也是這些世家能延續百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