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第3/3頁)

王謙之也拿到了自己的題目。

將題目看完,他便將心放回了肚子中,不由露出了一個細微的笑。

和他想的一樣,所有的題目之中只有一道經文題,其余的都是算術題和策論。

經文題並不難,算術題的前幾道也算是基礎,看樣子聞公考慮到了大多數的寒門子弟,將難度適當放低了一些。

王謙之將這些題目迅速做好,目光轉到了策論題目上。

他有三道策論題要答。分別是一道律法題、一道民政題,還有一道軍事題。

律法題是一道民間案子,讓王謙之寫如何斷案判刑。這對王謙之來說並沒有難度,他是一個法學推崇者,相比如孔子儒學,他實則更喜歡以法治為核心,早已將北周律法記牢於心中。

民政題同樣不難,問的是賦稅相關。若不是深入了解過底層的人,必然對這道題手足無措,但還好王謙之前些時日補過,倒是知道如何去答。

這兩題並沒有占用他多少時間,很快,王謙之便看向了最後一題:如何對待幽州內的烏丸人與長城外的匈奴人。

這是一道很“大”的題目。

很容易寫得大而空泛,看似有許多能寫之處,實則都是廢話連篇。如何對待烏丸人和匈奴人?還有人比聞公和大將軍更知道怎麽對待他們的嗎?

沒有。

即便是有,也不該是他們這些連戰場都沒上過的學子。

王謙之的毛筆停駐良久,沉思如何寫這一道策論。

他們這些毛頭小子面對這道題,無論怎麽寫都是虛的。顯然,聞公問這道題目也並不是想從他們這裏得到有用的建議。

既然考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建議,那麽便是為了試探他們的態度了,試探他們對烏丸人和對匈奴人的態度。

那該是怎樣的態度呢?

王謙之隱隱覺得自己抓住了一些苗頭。

忽然之間,他聽到前面傳來了一陣異動,但很快便恢復了平靜。

王謙之擡眸往前一看,便看到了數日之前從周公旦府中離開的那兩位同僚大人從另一側走來。見到他們,劉驥辛周公旦等人起身行禮,態度恭敬。

王謙之瞳孔一擴。

刹那之間,他便明白了這二人的身份,他們哪裏是周大人的尋常同僚,分明是聞公元裏與大將軍楚賀潮!

心臟怦怦跳快,王謙之心情浮動,在元裏看過來前他連忙低下了頭,努力平復下了心情。

這麽一打斷,再次看向最後一道策論題時,王謙之突然明白該怎麽回答了。

就像他想的那樣,這道題考的並不是他們能給聞公什麽有用的建議辦法,而是考他們對待烏丸人和匈奴人是什麽態度……不,更準確的說是對待烏丸人該是什麽態度。

按理說,烏丸人臣服北周,應當對其安撫馴化,使其成為北周的子民。但這道題中卻將烏丸人和匈奴人相提並論,這說明在聞公心中,是不是將烏丸人看得和匈奴人一般呢?

而怎麽對待匈奴,所有人都知道“非我族者,其心必異”。

若是作為北周的臣子、北周的學子,那麽王謙之顯然會用北周朝廷會做的方式來回答這道題。但他現在考的是聞官……是聞公國的官員,而聞公,好似並不願意看到收服烏丸人這般的回答。

王謙之閉了閉眼,下定了決心。

他將毛筆蘸墨,擡筆寫下第一行字。

“烏丸為周之臣,理應存撫,使為周用。學生愚鈍,私謂烏丸人猶外事,尚存狼子野心……”

*

傍晚酉時初,霞光染紅了半邊天,皮鼓敲響三聲,答卷時間結束。

最後一批學子終於放下了筆,看著侍從糊上了他們的名字,將紙卷收攏而去。待此時,科舉便徹底結束,學子們也能回去了。

學子們或平靜或失落,三三兩兩極為不舍地離開了廣場,回到了暫時的住處。即便是考完了,他們也沒打算就此離開鄴縣。

因為就在一個月內,他們的成績便會由聞公府的人正大光明地張貼在官府門前。